论技工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内容摘要:近几年,我国技工市场需求量较大,技工已经成为现阶段发展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主力军。随着“技工荒”现象的逐年加深,技工的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提升技工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空间。笔者在研究技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的技工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力求达到技工能力提升的最大空间,为我国的技工市场供应大批量的技术人才,缓解“技工荒”现象。
关键词:技工教育;教学手段;双元制;创新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早期德国率先开展了“双元制”的技工教育模式,在世界享有一定的美誉。在后期的技工教育中逐步在各国得到推广并得到实践单位的一致认可,我国对“双元制”这种用工体制也进行了借鉴,在很多企业职工培训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已经长期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在此基础上,如何探索适应我国技工教育实际的一种更加高效快捷的教学模式,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笔者在此基础上探索对技工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二、“二元制”概述
所谓的“二元制”是源起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基本要求是,学生一方面要在职业技能学校对专门的技能专业知识进行普及和培训,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培训模式在德国率先应用,后来被世界各国所借鉴,我国也曾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借鉴。
双元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如下两方面:一是生产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双元制”就是要求学生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这对于企业法发展是一种促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提升。二是具有参与上的广泛性,在企业培训中,接受培训的人员是企业的员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实施“双元制”的技工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对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两者进行整合,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既实现了企业的目的,同时对员工也是一种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企业“双元制”培训模式有利于与世界技工培训模式接轨,实现生产技能国际化水平和战略,为发展规模经营和节约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促进促进作用。
三、我国技工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对于服务业以及零售加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在世界上的市场地位也在逐步加强,对于技工的培养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技工技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对我国的基本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力争达到国际化水平,通过作者的调查可知,我国技工教育教学的现状如下:
首先,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相脱节。这是制约企业发展和技工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对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有效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反之,实践环节的优劣对于理论知识的考察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企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严重,在校学生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知识学习,有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为参与企业生产埋下了隐患。
其次,技工教育教学并为与国际接轨。技工教育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最早的一个专业性教育种类,在国外尤其是英、美、德等国家的发展尤为先进,中国发展技工教育的历史较短,经验较为缺乏,在技术问题上要依赖国外的技术和理念,但是我国企业和学校在初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没引入高技能的培训手段,在起点就落后于其他国家。
最后,学校教育能力下降。在技工教育中,需要的是一些列有实践能力、有思维空间的实践性专业能手,可是纵观现在的技工学校,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教学人员,要么理论水平欠缺,要么实践能力不佳,这对于技术学员的教育不能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反而会延误学生的能力的提高。
四、在“双元制”的环境下探索我国技工教学的创新机制
我国的技工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知识结构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国际竞争的压力来讲则处于略势,笔者拟在“双元制”的前提的引导下,探索适合我国学生发展的技工教育教学模式。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前提,因此要采取多种途径,使师资水平上档次,提升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二,改善教学手段,加大实习设备的投入,是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必须多渠道地广开财路,进一步充实教学设备。第三,按照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学生除了进行基本技能拓展的实习外,还必须走向企业,接触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实际的需要。第四,在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综合性实用技术人才。总之,在实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在其他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加强了实践教育,而学生在文化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上也应相应得到加强,而不偏废,不能顾此失彼,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谈不到今后的创新、创业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的“技工荒”现象。
参考文献:
[1]宁鸿彬主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胡昌荣,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王敏,姚国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与风险防范.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