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他“拿”了别人的东西

他“拿”了别人的东西

日期: 2014/1/6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1案例描述
   案例1:新的学期刚开始,笔者所带的班里又来了几个新入园的小朋友。一天,有两个小朋友先后对笔者说他们的水彩笔和本子不见了。经过对多个小朋友的询问,笔者开始察言观色,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很快笔者便在孩子的脸上找到了东西的下落。原来,这些东西都是让一个叫展宁的小朋友拿去了。
   案例2:幼儿太小,不能像成人一样按每日三餐进食,因此会有一顿间餐,小朋友们各自从自己的家里带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或水果来园吃。一个叫博元的小朋友连续三天都是带着一筒包装精美的“乐天小熊饼”,边吃边向身边的小朋友炫耀有多好吃,洁美想和他要一块吃,结果他拒绝了。这件事笔者也没有过多地在意,没想到,第四天的间餐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刚把食物刚摆,好博元便嚷着要撒尿,笔者让其他的小朋友先吃东西,带着博元去厕所,结果如厕回来后,博元便发现自己带来的“小熊饼”不见了。小朋友们都说自己在吃自己带来的东西,没有看到是谁拿的。但是,笔者还是从洁美恐惧、闪烁的眼神里发现了问题,再联想前两天洁美向博元要饼干吃的情景,笔者心理的答案便确定了。
   案例3:一天,放学的时间快到了,笔者提醒孩子们整理自己的东西准备放学。结果,浩然告诉笔者,他今天带到幼儿园来玩儿的玩具车不见了。笔者便询问小朋友们是谁拿了浩然的玩具车,结果没有什么主动站出来承认。很明显,车不能无缘无故地丢了,笔者便换了个口气和问法,“小朋友,老师有时会忘记把东西放哪里了,要想一想才能想起来。你们是不是本来是拿浩然的玩具车玩,结果忘记放哪里了?老师相信,你们比老师聪明,一定能很快就想起来把玩具车放哪儿了。谁想起来了,马上找出来,还给浩然,好吗?”“好!”小朋友们开始做思索状,稍倾,小强便高兴地喊着“我想起来了!”,然后从自己的包里将玩具车拿了出来。
   2他“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均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同意,便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拿走并占为已有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如果是发生在我们成年人身上,一定可以判定为偷窃了。可是,这些事情发生在这么小的幼儿身上,我们能说这就是偷吗?显然是不能的。那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呢?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认为幼儿“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不是我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概念,他还没有形成
   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非常小,他们根本没有“不是我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概念,更不懂什么叫“偷”。他们只是还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还不知道“别人的”东西是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能拿走。他们只是因为太喜欢了,便爱不释手,于是便很轻易地将“别人的”东西“拿”来据为已有。上文中案例3中的小朋友便是这种情况。小朋友因为太喜欢这个玩具车了,而自己恰恰又没有,便顺手收在了自己的包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暂时的办法就是简单地小朋友说明,自己的东西是从自己的家里带来的,别人从家里拿来的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人家同意才能拿。
   2.2他自己没有,便动手拿别人的
   一些家长由于比较粗心,总是忘记给孩子带这一天中在幼儿园所必需的物品。比如上文中案例1便是这种情况。展宁便是因为母亲忘记给他准备新入园所需要的彩笔和本子,别的小朋友用五颜六色的水彩笔兴奋地画画时,展宁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所以他便趁小朋友不注意的时候,将这些东西拿了去。很明显,这种情况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准备好物品的原因,经过笔者与家长沟通,展宁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的笔和本子,此后,这类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2.3父母的娇生惯养导致他比较自私,占有欲强
   现在的小朋友半数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核心地位,因此孩子比较自私,占有欲也比较强,因此不管是不是别人的东西,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拿”到手,上文中案例2中的洁美便是这种情况。这类孩子,经常会不管是吃的还是玩儿的,只要是自己看上的,便会动手“拿”。对于这样的孩子,除了巧妙地让孩子把“拿”的东西自行拿出来,还要通过游戏等手段,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学会分享,并享受分享的快乐。
   3应对他“拿”别人东西的策略
   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老师都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给孩子下“偷”的定义,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不慎误导其他孩子认定某某小朋友是“小偷”。一定要从尊重和保护幼儿的角度出发,像上文中的案例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对待。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日常的教育渗透。
   3.1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分享”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教学和教育要结合游戏活动进行才对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因此,“互换”游戏是笔者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常用的方法。笔者通过让小朋友们将自己带来的玩具“互换”着玩儿,把带来的食品“互换”着吃,从而让小朋友体会什么是“分享”,“分享”有什么好处。小朋友们通过互换知道,自己没有的可以通过“以物换物”的方法取得,“我的”东西给“别人”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别人”的东西给了我,也让我很高兴。让幼儿逐渐养成习惯,带来的玩具和食品,只要双方愿意,便可以互换,甚至可以多个人交叉互换,共同分享。并提醒幼儿,“分享”、“互换”必须要征得主人的同意。
   3.2通过游戏,让孩子们懂得“归还”
   无论是幼儿有意不还,还是无意留下,老师都不能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一定要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出发,因此,笔者便通过“宝贝回家”游戏提醒幼儿把“拿”到自己包里的“别人”的东西“归还”。
   每天放学之前,笔者都会提前几分钟让幼儿整理自己的书包,开始“宝贝回家”游戏,游戏的第一步,查看自己的书包,看看有没有不是自己的东西,如果有,就拿出来放到地中间的空箱子里。游戏的第二步,查看空箱子里的东西,是自己的就“带宝贝回家”。游戏第三步,查看空箱子里还有没有东西,如果有,看看是什么。如果是幼儿园的就“让宝贝回家”,将东西放到幼儿园里的固定位置上;如果是没用的东西就扔进垃圾桶里。
   3.3通过定位摆放,让孩子们明白“丢失”
   幼儿园的小朋友毕竟太小,他们往往只记得自己从家里带来了什么东西,却不知道幼儿园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原来在哪里放着了。因此,笔者便会安排“排排坐”的游戏,让孩子懂得关心爱护公物,渗透公物“丢失”人人有责的道理。
   “排排坐”游戏就是让学生帮老师把幼儿园的每一件玩具、每一本书,都贴上红色的“笑脸”标签,上面有阿拉伯数字序号,这些标签与橱柜上的一一对应。每天放学前,笔者都会带着幼儿一起给这些玩具和书按序号排队,这样很容易就发现少了什么。如果发现少了,便组织幼儿一起寻找,直到找到并归到相应位置为止。
   3.4发现他“拿”东西时,及时正面疏导
   看到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了,对吗?”在我的提示下,贝贝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看到贝贝在整理玩具的时候,我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贝贝的正确行为。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我和贝贝的爸爸妈妈作了交流,和他们一起寻找合适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
   4给家长及同行的建议
   发现幼儿“拿”东西时,一定要尽可能淡化事件的影响,老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要巧妙,语言要恰当,既要让幼儿把东西主动拿出来,又不要伤了幼儿的自尊,更要及时对幼儿进行正面疏导,让他懂得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意拿。不要动不动就找家长说事儿,即使需要家长配合,也不要给家长“告状”的感觉,更不能让家长以为“孩子偷东西”老师找上门。尤其是对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家长,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语言。当然,发现幼儿“拿”东西时,也不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听之任之,从而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不良行为,导致“小偷针,大偷金”的后果就来不及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