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如何培养创业新人才
摘要:技工教育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技工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需求。
关键词:技工教育;知识经济;创新
技工教育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技术创新不仅要依靠工程技术人员,更要调动一线生产工人的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园地,必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需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 激发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方法就越多样而且更熟练,他的创造力就越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就是激发他们创新意愿,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态度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热情。因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技工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在中小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励求知欲,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基础上,结合技工教育特点,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引导学生领悟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创新的本质特点是具有首创性和社会价值,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能力,而是多种能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它是在人的心理活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是人生在最高水平上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在技工教育中应引导学生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去认识创新对社会、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参与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是创新的前提,要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首先就得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有了主动参与,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增强。因而在技工教育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官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创新激情也来自“创造成就感”。学生有了创新成功的情感体验,更能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愿望。因而在技工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提供足够空间。要鼓励学生以高度的自信、顽强的毅力去迎接挑战,力争在探索中取得创造成功,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合于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结构,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面对经济知识的挑战,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有利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结构到底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内著名专家普遍认为,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是“T ”字型结构。“一”表示掌握知识的宽度,“I”表示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既不能成为“一”字型也不能成为“I”字型, “一”字型结构虽然知识面宽,但没有对独到精深的专长,他的不足之处就是常言所说的“百通不如一精”,“I”字型,即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专”,而忽略了知识的广博,这个“专”就是没有基础或基础不扎实。况且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今天,众多问题靠单一学科知识是解决不了的。在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的当今,在单一专业上很难做出成绩。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合于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的专博相济、相辅相成的知识结构。
为了构建适合于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这种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T”字型的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与学科教育内容方面必须不断改革与更新。针对技工教育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很难列出一个共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技工院校结合各自不同的专业和培养方向,配置相关的专业内容。在广博方面,以下六项内容可供参考:一是接近并使用信息。二是培养清晰的思维。三是有效的沟通。四是了解人与生活环境。五是了解人与社会。六是个人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产生创新思维成果的能力。其主要品质体现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技工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应遵循这样两个原则:一是应坚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相结合。二是应坚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相统。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有机统一。理性思维主要指人的知识与认知活动,是借助于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非理性思维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意识活动,是凭借各种非理性意识形式,依据各种非理性方法表达主体需要和认识客观属性的过程。非理性思维往往带有自然欲求特征追求价值取向,为理性逻辑推理提供动力。理性思维因为有了情感、意志、需要等非理性精神的支持而立足于坚实的心理根基之上,非理性活动由于理性精神的提携而获得深化和升华。
在坚持上述两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教育的现状,技工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尤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提倡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关系直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等特征,因而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应大力提倡发散思维。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图像感知和“词”的作用,展开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且容易诱发学生产生新的联想、思维与创意,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探索。三是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发挥暗示教学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绪,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发出两类教学线索:一是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明示教学线索,另一类是暗示教学信息,即教师巧妙运用自己动作、表情、语言风格、气质特点、价值倾向、理想信念及课堂气氛等非理性的信息线索,由这些富有形象感、使人愉快的非理性信息线索调控的教学活动,最容易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与欲望,积极提出问题,发表独特看法,进行创造性学习。
创新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讲述一些技术发展史和著名发明创造案例,适当的开设一些发明学方面的选修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方面的课外活动,都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