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冬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冬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日期: 2014/1/8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大南峪乡农业站 农艺师 张进银

内容提要:白粉病是冬小麦易发生的一种病害,重视小麦田间管理,经过2至3次喷药防治(幼苗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症状即会消除,麦苗全株正常生长,到收获期穗大粒饱,产量有增无减。如果发生白粉病,在幼苗期因不够重视导致不能及时防治,麦苗在拔节期会加重病害,甚至全部染病,田间管理因技术不到位认识不清,延误到孕穗期,已失去最后的防治时机,大面积爆发后,小麦抽穗小、籽粒小,甚至不能抽穗,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小麦白粉病防治在小麦田间管理中举足轻重,需要农业工作者和农户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科学防治增产增收。
   关键词:小麦 白粉病 防治技术
  
   一、冬小麦白粉病发生症状
   小麦白粉病从幼苗期到成株期皆可发生病害,但主要发生在5、6月份,危害叶片、叶鞘、杆部、穗部的颖壳及芒,病部产生绒状的白色霉点(即菌丝体)后在霉点上产生白色粉状物质(分生孢子)覆盖页面,影响光合作用,消耗植株大量的养分、水分,致使麦苗生长衰弱。小麦成熟期白色霉点逐渐变为灰色暗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产生的闭囊壳,病株矮小,叶片桔黄,不抽穗或穗短小。
   二、病菌来源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闭囊壳球形,直径135~280微米,内含子囊14~28个,通常25个,子囊圆形或长椭圆形,有短柄,66~108×26~49微米,内有8个(偶尔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圆形,单孢无色,20~23×10~13微米,属于半知菌类从梗孢目,粉孢属。分生孢子梗直立从菌丝垂直长出,顶端串生分生孢子,从顶端依次成熟脱落,分生孢子椭圆形,单孢,无色,大小25~30×8~10微米,孢子接触麦株后,萌发产生芽管,形成侵入丝,依靠菌丝的机械力量和酶的消解作用穿透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吸器,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吸器椭圆形,两端生有指状分枝,再形成新的吸器。白粉病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
   三、病菌侵染循环
   小麦白粉病主要通过气流传染,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扩大再侵染,但它的寿命很短,麦收后不能直接越夏存活。但如遇天气潮湿或冷凉山地,可侵染自生麦苗,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后,秋季产生分生孢子,浸染冬小麦苗,病菌在麦苗下部叶片上以褐色、厚密的菌丝体越冬,次年春产生分生孢子,成为春季初侵病源,随着温度的逐步回升,病害扩大再侵染,形成循环侵染。大麦和其它禾本科杂草上也发生白粉病,但因小种不同,因此一般不能侵染小麦。
   四、发病流行规律
   在种植感病品种多的情况下,影响白粉病菌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栽培条件。据记载,饱和湿度下,温度在11~17℃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温度达31℃时,即不萌发,但它对温度、湿度适应范围很广,一般气温上升到10℃以上,具有充足的湿度,病害发展很快;在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风多风大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繁殖。但大雨和阴雨不利于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干旱对病菌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干旱亦使小麦生长不良,降低抗病力,因而干旱年份病害亦重。偏施氮肥,栽培过密,灌水不当,作物茎叶生长嫩弱,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五、防治措施
   冬小麦白粉病防治,应以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主,综合采用药剂防治为辅。
   (一)选用抗病品种,一般选用蓝天10号、精选提纯的恩斯特拉木凡列等优良抗病新品种。
   (二)小麦拌种处理,用多菌灵或粉锈宁(三唑酮)按0.2~0.3%比例拌种,0.1~0.15千克药剂拌种50千克。
   (三)农业措施防治:
   1、及时耕翻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2、合理密植,亩播量15~20千克麦种。
   3、合理配方施肥,氮、磷、钾按比例合理配方(参考当地土壤配方施肥资料)。
   4、有条件灌溉的地块要合理浇水,以创造提高植株抗性,湿度大的情况下,喷施叶面肥增强营养和光合作用,不利于病害发生条件。
   (四)药剂防治
   1、常发生地区当春季温度回升到10℃以上,预测阴雨较多时,应及早防治。
   2、常用农药:(1)波美0.5~0.8石硫合剂胶体硫200倍液;(2)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20%三唑酮乳剂,亩用量40~42克。
   (五)叶面施肥。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施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亩用量200克。
  
   参考资料:
   [1] 刘光启主编.农业速查速算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2]时春喜主编.农药使用技术手册.金盾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3]屠予钦主编.农药科学使用指南.金盾出版社.2000年1月修订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