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刚需时代的若干问题
摘要:刚性需求,多见于房地产领域,简称刚需。其实,目前所有领域都存在刚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刚需时代,这是我国实现既定发展目标所必然经历的阶段。身处刚需时代,更应当对其有所研究,才能够对社会发展有更准确的把握。本文,笔者浅谈社会刚需的变化,从而对刚需时代的产生、背景、内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刚需时代 背景 内涵 权利
一、 社会刚需的变迁和影响
刚需,是一个历史范畴,以人为载体展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内容也在逐渐变化。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社会刚需主要表现在与残酷的自然环境斗争,与敌对部落战争,以期能够生存下去,这是最低级的刚需。
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进步,社会逐步发展,社会刚需逐渐全面,人们开始有了除满足自身生存之外的需求,如学习文化,参与社会管理等。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使得社会刚需被压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扑灭,在此背景下人们只有三种选择:妥协,如进入仕途等;逃避,如深山居士等;反抗,如农民起义等。但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表明封建社会时期在本质上,并没有尊重过社会刚需,只是一味地维护并扩大统治阶级的利益,最终激起反抗,改朝换代。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内心的需求被彻底激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不仅不再受压抑,还对各种权利都有了要求和期待。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不仅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有政治、环境、制度等方面的要求,也都应当重视。这是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刚需时代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社会刚需被重视了,社会也便稳定、繁荣,否则社会更替就是在所难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因为统治阶层施“仁政”休养生息,减轻徭役税负等措施,才得以实现兴盛之局。元末、明末、清末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是社会刚需被压榨到了最低端,人民才奋起反抗。社会刚需实际上也就是人民的刚需,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二、刚需时代的产生与背景
社会刚需一直都存在,但都难以形成规模,所以刚需时代迟迟未能到来,新中国成立至今,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社会刚需大爆发,刚需时代产生。刚需时代的主要参与者是人,需求内容因人而异,主要包括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前者受价格影响较小,属于紧迫的、不可缺少的,如食物、空气等,后者则完全相反,如奢侈品等。刚需的对象并不仅仅是商品等有形刚需,还包括对如制度、环境、氛围等无形要素的需求,即无形刚需。有形刚需是无形刚需得以形成和实现的基础,无形刚需的内容取决于有形刚需的变化。这两种刚需交织在一起,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实际上就构成了我们的时代,即刚需时代。
刚需时代的背景是建国60余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实现飞跃,这种飞跃不仅表现在经济指标上面,更是全面的、综合的国家社会发展的体现,具体来讲,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法律建设等多重作用的结果。法律更健全,政治更进步,经济更活跃,文化更先进,环境更和谐,这几大方面,构成了刚需时代的具体背景,也为刚需时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刚需时代的内涵
无论是有形刚需还是无形刚需,都只是刚需时代的表现,无论是个人刚需还是行业刚需,都只是刚需时代的组成部分,两者都没有碰触到刚需时代的根本。实际上刚需时代的本质是权利刚需,内涵是人们对于权利的渴望、追求与实现。这里的权利,不仅指法律上承认和保护的各种公私权利,还包括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对未来生活质量、发展环境以及国家责任都有所期待和要求的权利。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被写入宪法,拥有至上权威。这是权利刚需的法律保障;人无权利,不能称之为独立完整的人,人有性格、有精神,要生存,求发展,必然有决策和目标。权利是上述内容的合法性依据和支撑,自然对权利有难以抛舍的刚性需要,不可撤销,这是权利刚需的自然天成;社会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主要标志是对个人努力和价值的尊重,根本上是承认各种权利,这是权利刚需的社会保障。因此刚需时代归根结底是权利刚需,包括对各种权利的渴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
权利刚需中的生存权需求,是基础刚需。人,存在的基础是生存、对失去劳动保障能力者、贫困者给予必要的社会保障,对农村落后地区逐步覆盖医疗保障制度,对农业产品实行保护价格等等,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对个人生存权的维护。社会正在快速发展着,由于起点、能力、条件不同,个人所实现的物质水平必然不尽相同,新时期下,对生存权保护的底线,就是不能让发展把人们淘汰,不能让机器把劳动力淘汰,不能让城市把农村淘汰。
权利刚需中的发展权需求,是衍生刚需。在生存权得到满足之后,发展权刚需就显得更为迫切,这本身没有错,但不能脱离现实情况,实际上发展权的实现不是孤立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之上,两者互为促进。以东部最为明显,经济发达,理念前卫,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相对应的发展权实现,体现在政府受到越来越有力的监督,经济发展的环境更为宽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对自然环境的加大保护力度等。同样发展权的实现也服务于区域发展,优秀的人才和企业都更多集中于东部,技术研发与金融业、服务业都偏向于东部,为东部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资金保证,这也是东部发展最为发达的重要原因。
政府应当成为刚需时代的引导者,真正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针对区域发展情况的不同,保障生存权,实现发展权,才是最有效的政府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