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本文从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活化、现实化、生动化、形象化、互动化、寓乐化。
关键词:初中;课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1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还是有个别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不足。学生中为了应试而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最没有用的课程,里面的内容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儿现实意义。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对理论式的说教教学极其的反感,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2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仅是句至理名言,而且是发人深醒的警句。尤其是初中生,心理和生理上还是成长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没有办法靠理性来控制自己的学习热情,他们往往是对有兴趣的事物更具有好奇心,更具有追根究底的韧劲。因此,想改变学习不爱学习思想品德课为爱学习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2.1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现实化。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注意到,只要在讲课时提到生活中的有关事件,只要提到被广泛关注的热点新闻或话题,只要提到身边的人或事,哪怕是正在打瞌睡的学生,也会立刻精神倍增,马上集中精神静听下文。不仅如此,学生们对这类事件还总是记忆深刻,久久不忘。为此,笔者便想办法在讲课时多引用这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在讲解苏教版初一思想品德课“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这一单元时,笔者便特别联系了被广泛关注的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马家爵杀人案,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药加鑫杀人案等。通过这些血淋淋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教育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感受到法律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无处不在。这样的案例不仅使学生的听课更加认真,更加投入,而且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达到了多维教育的目的。
2.2在材料使用上做文章,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初中生的思维具有比较直观的特点,加之生活阅历的缺乏,知识积累的有限,使初中生对比较抽象的知识或理论接受能力还比较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说理教育时,要尽最大的可能迎合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说理更生动化、更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并应用。
比如:笔者在进行苏教版初三思想品德《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节的教学时,尽可能杜绝为了理论而讲理论的教学方法,而是想办法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述那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相关概念。笔者通过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相关的材料,找出正确的答案。例如,笔者针对这一课的内容,会提出以下这类问题:你们当中有没有年满十八周岁的?谁知道十八周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满十八周岁是成年人的标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人民群众。)人大代表反映的是谁的意见?(人民群众。)如果人大代表不称职,人民群众可以怎么做?(不称职的人大代表应该罢免。)
2.3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让思想品德课教学互动化、寓乐化。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他们很难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一直保持有意注意。事实上,他们的无意注意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里,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因此,笔者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便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生参与活动,音乐故事,表演小品,讲故事等,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动”起来,“乐”起来,充分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进行苏教版初一思想品德《善于交往》这一单元的 “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时,采取的是便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新课授课前便动了起来。笔者在新课教学前三天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有关交友、宽容的名人名言,警句以及名人间友谊典故,以便在课上交流,并且在课堂上还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谈一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多?并组织学生讨论宽容与懦弱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懂得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宽容能消除纷争,宽容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祥和。将相和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宽容,忍让是智者的表现,是勇敢者的象征,正如英国的斯特恩说的,只有勇敢者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个不是他的本性。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宽容是一种爱心背后的体谅,不是简单的原谅,宽容是一种高姿态,是一种智慧和力量。
3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是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我们所有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们继续通过教学实践去研究、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卫强.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3011(34).
[2]杨正春.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