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但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人才培养标准如何制定、卓越计划如何实施等具体问题。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实施
2011年1月8日,教育部以“教高[2011]1”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解决教学与应用脱节的问题,卓越计划提出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从战略角度讲,卓越计划改革和创新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每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基层教学管理者,还是任课教师,都必须从战术的角度对如何实施卓越计划作出认真的思考。
1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意见”提出,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要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就一般情况而言,所谓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从技术的角度讲,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一定范围内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应当说,标准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结晶,是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1]。由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还是高校制定的本校标准,都不能靠想象来加以制定。在制定培养标准之前,必须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成功的卓越工程师们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加以总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总结,使所制定的标准既符合学术标准也符合市场要求,既具有权威性,同时也使标准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合理的培养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将会有力地推进工程教育的进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不但千差万别而且极其活跃、稳定性差,看一个人算不算是“人才”无法象判断一件产品是否合格那样可以用数据加以判断,况且人的才能可表现在不同方面,不可能象机器零件一样整齐划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既要讲求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只要所培养的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卓越的。
2 高校及教师在卓越计划中所处的地位
“意见”对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措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既是通用标准及行业标准的执行者,又是本校标准的制定者,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其作用是任何部门和单位都取代不了的。因此,高校必须要肩负起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为保证卓越计划成功推进,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每一名教师个体,必须要有工程理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尤其在进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时,应提倡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指导书只起到引导作用即可,不应让学生按详细指导书重复进行前人的工作。
3 企业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社会责任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坦白地讲,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并无此责。然而,在推行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对人才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此,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除在政策上支持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外,还应利用行政手段对企业参与卓越计划情况进行适当干预。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为推动社会进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当然,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因为毕竟年轻大学生的思维活跃,不受经验的束缚,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闪现的某一念头也许可为企业解决某一难题;另外,参与卓越计划还可为企业创造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
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不能仅靠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只有学校、教师、企业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金烈元.标准的实施与监督[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