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日期: 2022/6/4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特殊教育学校 储建霞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形势开始出现变化,初中教学工作对情感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在美术授课阶段,通过展开情感引导教育渗透活动,可以使教学课堂氛围得到有效创建,能够为学生提供理想环境学习相关知识,有利于强化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美术教学渗透情感引导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教学渗透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活动途径的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相对于传统授课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情感引导工作。通过将情感引导教育内容渗入美术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方向,使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关怀,降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概率。同时,情感引导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性格,使其能够注重自我调节,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需要重视情感引导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渗透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一、在初中美术授课内渗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内渗入情感引导教育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具有重要影响意义,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情感思维重视程度较低,授课内容中未包含相关引导内容。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能会对教学流程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不利于性格培养与道德教育。通过适当渗透情感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激发,有利于产生创作灵感,使个体绘画技能得到有效培养[1]。同时,展开情感引导教育还允许教师利用美术授课内容作为基础工具,进一步拓展美学价值观等多元教学文化的授课范围。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需要重视情感引导教育内容的渗入影响,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相关内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与教学流程相融合,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使他们的情感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反哺美术授课质量,为未来学习与成长提供理想条件。
   二、初中美术渗入情感教育的策略途径研究
   (一)注重挖掘教材内情感教学素材
   美术教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相对比,对情感思维与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涉及感性元素的素材与应用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初中教学美术渗透情感引导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课本内容,充分挖掘相关教学价值,使内在情感连接能够在课堂中得到全面体现,为学生营造理想学习环境。美术教材内容通常包含爱国情感、自强情感、美学情感等正向内容,教师在挖掘过程中,需要明确素材应用方式,确保其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感性共鸣,强化情感引导教育渗透效果,实现理想授课目标。例如,在根据课本开展鉴赏名画《激流中前进》时,教师需要挖掘画作内蕴含的团结、凝聚情感,结合作品本身创作时代背景,对相关内容进行拆解与重组,使其能够被后续授课流程所应用。《激流中前进》主要描绘的是船工共同协作对抗黄河浪涛的场景,其中蕴含的齐心协力、不屈不挠精神具有重要教学应用价值。其不仅能够展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传递我国民族传统中包含的奋斗不息精神概念。教师需要通过挖掘素材内涵,使学生能够在鉴赏名画的过程中了解相关情感意识,体会生活中奋斗的重要价值,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其它美术内容打下坚实基础[2]。通过在课堂中充分挖掘美术教材内含的情感素材,教师能够有效开展渗入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授课流程内逐渐接受正向思维引导,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美术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与学生建立紧密情感连接
   为达到渗透情感引导教育的美术授课目标,教师需要从感情方面入手,对教学流程进行全面改进,使其能够凸显师生情感关系,进一步强化渗透效果。传统课堂框架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连接相对较为松散,授课流程仅需讲解相关内容即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注意程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情感沟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片面认知,进而影响美术学习兴趣,引发厌学等不良现象。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教师需要注重情感引导教育渗透,确保课堂教学氛围能够维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为教师与学生建立紧密情感连接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情感引导教育渗透效果,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请学生表达自身对美术的爱好倾向与观点,并结合教学要求对相关内容加以评价。通过此类方式,能够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关系得到有效强化,进而形成情感连接,使相关教育内容渗透效果能够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美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差异情感教学方式。
   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绘画效果较差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教师需要避免直接采用批评方式进行教育,应当通过情感教学方式,深入分析学生绘画效果不佳的原因,并采取引导方案,使学生能够摆脱相关因素,提高自身绘画技能。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情感引导教育的基础要求,避免出现伤害学生感情的问题,实现情感教学渗透反哺美术课堂的最终目标[3]。例如,在教学壁画艺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展示相关图片,随后要求学生进行鉴赏并抒发自身对壁画的看法。同时,若学生存在疑惑问题,教师还需要从情感辅导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了解美术知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通过此类方式,能够有效影响学生对美术课堂的认知,可以为渗透相关教育内容创造基础条件,具有正面影响意义。
   (三)落实课堂情感实践教学策略
   在开展美术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加强情感引导教育渗透效果,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结合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感知教学内容与情感引导结合的授课流程。在实践阶段,教师需要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相关流程内,在预设框架条件下感受自身情感变化,训练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情感引导教育的积极性,将相关内容与活动流程相整合,使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探索情感倾向。课堂实践活动组织方式较为多样化,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动手创作等方式,使初中学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多元化的情感教学渗透内容,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为后续展开美术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实践创作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我国文化元素进行练习,如剪纸、年画、沙画等。通过此类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我国经典文化内涵,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情感元素,进一步强化整体学习效果。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阐述自身体会,并对活动创作内容进行评价。通过此类方式,将鼓励情感引导教育模式渗入初中美术课堂内,达到最佳引导目标。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情感引导教育内容
   初中美术教学对实际生活内容素材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在授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日常条件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情感引导教育渗透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体验生活情感,强化自身感性思维,为后续学习相关内容打下坚实基础。美术教学应当避免局限于课堂之上,通过进一步拓展教学,教师可以将美术内容与课下生活、自然环境、日常流程相整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维创新,进一步开发艺术灵感,使自身认知视野得到全面拓展。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美术教学活动,如春游、写生等[4]。通过此类方式,使学生能够走入实际生活环境,将情感思维拓展至课外,进一步发现身边蕴含的美感内容。例如,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与民间节日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为深入情感授课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节日课外活动,通过此类形式激发他们对于民俗习惯的情感兴趣。同时,还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自身情感,将其总结为艺术内容,充分激发创作意识,达到训练美术技能与渗入情感教学的目标。通过此类形式,教师可以有效整合课堂情感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生活环境内不断强化对应思维,提高自身鉴赏能力,进一步激发情感共鸣,为后续学习美术内容提供理想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情感引导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具有重要影响意义。为进一步强化渗透效果,教师需要明确其应用重要性,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相关内容能够与课堂教学流程实现完美整合,为培养学生情感思维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学军.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8(5):56-57.
   [2]方云.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000(004):1.
   [3]王平.情感教育视阈下的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理念与行动[J].教育科学研究,2019,000(003):16-20.
   [4]杨晓影,李彬.情感空间与情境体验——谈美术馆空间的情感建构与公共教育[J].艺术评论,2019,000(004):93-1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