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意义及途径研究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1300)
摘要:新课改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而提出的课程标准改革,指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方针、策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有益于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中职教育一直以来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不注重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学生素养的生成,在新课改的推行下,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相关教师应转变育人方向,深入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德育等素质教育内容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院校;语文;德育渗透
前言:中职院校学生三观尚处于建立期,面对即将面向的社会大环境,存在意识形态不坚定,对自身职涯规划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等问题。新课改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出,对中职育人的改革提供有效的启发与促进[1]。中职院校要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良好的途径,语文学科本身涉及一定的情感解读与表达,将德育在其中渗透必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教学中相关教师应当将语文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内容相结合,并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学科,以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之下体会到德育的魅力,并积极对其进行践行。
一、中职院校开展德育的意义
中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课水平不佳,对于此前阶段偏说教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再加上中职学生中考失利,算是遭受了人生中较为严重的打击,同样处于青春期阶段,却往往容易比高中生多出许多心力问题。而中职学生毕业就要面临就业压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且鉴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自尊心强、敏感等特征,直接开展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德育教育容易,因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还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重塑、对其未来发展的规划都具有较为正向的促进[2]。加之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是化德育教学为无形的一种方式,其可以降低学生催有关教育的抵触情绪,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有关教师应注意在学科中融合德育内容,以强化德育在中职院校中的开展。
二、中职院校语文渗透德育的优势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内容相契合
语文教学包括增强学生的语言使用知识、增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并能令学生积累一定的人文素养,教学内容包含不少阅读、文化相关的素材,教学方式更加直观且注重情绪烘托、氛围构建,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更为容易也更容易生成教学效果。首先德育内容是建立在基础的语文阅读基础之上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对文字的理解与使用具有较强的把握,如果在语文教学之上拓展德育教育,相当于近水楼台,无论是素材调动还是教学方法的采取都可直接在语文教学上进行,无需做更多的变动;其次德育作为语文教学在情感、道理方面的拓展延伸,将其与阅读鉴赏环节和人文提升环节联系到一起能够产生相互促进的“反应”,从而更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落实。
(二)语文教学对情感的运用更有益于学生理解
从学生视角分析中职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优势,可知中职学生具有对抽象文字、概念理解性差,在情感方面早熟的特点,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德育存在学生理解不深入的风险,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则能借助学科的特质对学生情感进行调动,从教学结果角度两个学科的融合有益于学生对深奥德育内容的理解[3]。毕竟德育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与升华的情感(良好的品质、操守等)构成,需要学生把握伦理道德的逻辑,同时又需要学生深入对一些感人事迹的体会,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本身能培养并夯实学生的逻辑思维,而鉴赏环节又着重对学生情感理解与表达的塑造,二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德育内容的解读,而中职学生在情感方面相对早熟,更能促进接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其借助语文对其的情感烘托,可加深对德育思想的解读。
三、基于新课改的中职语文德育渗透路径
(一)挖掘文字意蕴,增进学生爱国热情
新课改之下,语文学科教学为深化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目标逐渐由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成绩分数转变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渗透德育教育,需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挖掘德育素材,并通过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塑造,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旨在通过对文字意蕴的挖掘提升学生对字词、语法的把握与运用。教师可借助此内容的教学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进而增进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的神话教学中,笔者就围绕几个核心词汇(混沌、溺而不返等)展开了深入的解读,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解构了“混”“溺”等字的意蕴,让学生通过视频上汉字的演变深入了解了我国文化的形成,并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祖先古老的智慧,使其爱国之情得到增加。
(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大局观
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是语文教学对学生展开的第二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阅读文章结构与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并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教师在针对此环节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对文章逻辑结构的解构与学生的大局观形成联系到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锻炼其提炼关键信息、从整体角度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主导对阅读文章的解读,通过设置小组阅读与交流的任务帮助其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并拓展引入专业课内容或时下热点话题,以让学生在锻炼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其大局观、整体意识,以增进学生对逻辑复杂社会热点问题或德育内容的把握,使其更能逻辑清晰地提出正确的观点与意见。笔者在《我很重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毕淑敏散文信息要素的提炼与汇总锻炼其阅读全局把握能力,并引入当下流行的“躺平”问题,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有关观念的生成。
(三)培养学生审美,优化学生言行 语文就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十分注重对学生文章鉴赏能力的塑造,以推动学生博览群书、养成阅读的喜好,并进行有深度的阅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趣味性。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目标也包含此内容,而加强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令学生的审美、格调有所提高,间接增强学生对自身思想、品行的要求,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融合单元教学内容,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群文阅读与赏析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同类文章的对比中了解不同描写的差异性,并加深对不同文章主旨的印象,借此提升学生对德育相关内容(文章内涵)的鉴别,进而另其生活中的言行得到优化。如议论文单元,笔者就《读书人是幸福的》《善良》《器小》等议论文章组织了一场小组群文阅读并深化文章内容对比,落足于精读的教学活动,活动中学生一面逐层分析不同文章在写作手法、内涵表达上的差别,一面对议论内容展开分析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之间辨别了人思想、行为的正误,而阅读中的实例则将学生带入其中,升华了学生的言行。
(四)加强人文渗透,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一直有一个隐性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人文性,再进一步令其文化底蕴获得提升[4]。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将社会上建立的道德与社会人文发展相联系,通过对学生人文性的奠定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对其职业的发展产生更明确的规划。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透过教学内容的拓展为学生带去更多人文性内容,让学生以开放式讨论或课下拓展交流的形式对于教材相关的人文内容进行了解,引导学生将人文性知识应用于社会问题的阐释,通过让学生解释当前社会问题,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笔者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教学中向学生布置了一些娱乐圈劣迹艺人事件的搜集、总结任务,让学生通过升华“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人文课题的研究,在社会中找出正面、反面的案例,使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步入社会后可为与不可为的事情,使其道德感、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结语:中职院校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市场的变化调整人才的培养策略,就中职学生专业能力有余而综合素养发展不足的问题,学校方面应积极利用有关政策、教育的新理念去改革当前的育人模式与方法,以让其人才的培养能与社会发展具体的需求相对接。新课改是基于社会在新时期的发展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针,中职的各学科教育应瞄准这一方针中的内容、内涵展开设计,将素质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德育在学科中渗透,为中职学生带来更全面的提升。目前德育在中职语文中的渗透已趋全面,但要深化学生的吸收与实践还是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教学手段,通过深入对有关设备的运用,促进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以让中职德育的渗透更加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万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3(34):43.
[2]吴小丽,何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85.
[3]胡友强.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14):169.
[4]张宝.新课改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意义及途径研究[J].经济师,2021(11):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