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日期: 2009-11-17 13:10:08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峰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理想之魂,立民族之根,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重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尤其是新教材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中的渗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中学道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其他课程,包括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其中,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它不仅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而且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生的历程中,德性的生长居于统摄地位,它是生命之完整的决定性因素。德性与生命的其他部分不可分离,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离不开德性的支撑,同时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德性的生长。德性生长与生命完整性的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并不是在孤立的时空中展开,而是渗透在人生的方方面面中。
   英语教师正确和完整的说法是教授英语的教师,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教授英语这门课,不只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责任。
   但长期以来,一提起德育,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小学的“思想道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或别的道德课。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使教师,都认为道德课以外的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只能间接地育德。因此直接导致道德课的课堂教学承载了过多的任务,期望越多往往失望就越大,并且使得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无形中逃避了应负的责任。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渗透德育?如何避免陷入为德育而德育的窠臼?
   一、制定德育目标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不会忘记课堂教学这个手段或途径;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凭经验都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教材、教法及教师人格中得道德影响对学生的品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目标中学科德育没有实质性的地位,学校评价和教学评价指标中学科德育所占比重较小或没有,所以,学科德育多半是有名无实。当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及标准只限于分数、优生率、升学率或高考率时,教师又如何会关心课堂教学的德育任务?
   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德育目标纳入到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中。可以采取召开任课教师和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点的情况,并体现在任课教师和教研组计划中,在备课中坚持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领导深入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每月定性和定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月考核。学校还可以举办教学渗透德育工作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组织全校性观摩活动,召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二、精致的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融合,有法定时间保障它的有效运行;并且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知识、素质、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书育人的管理,使传授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在自我关系上,强调教学反思;在处理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可以借鉴一些学校以“提倡集体备课”为载体,以“开展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强调德育渗透,创建教学特色,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方法。集体备课可以形成“共性化的教学思路,个性化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真正掌握学情,通过全面深化、冷静思考和总结促进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倡导关注学生的细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即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既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又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只是传授外语知识,还要结合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大事的关注,进而养成主人翁意识,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智的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英语的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关于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关于友爱、和平、环境的教育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如,蕴涵德育因素的英语谚语十分丰富,也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会十分明显。
   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丰富的课外活动
   “其实,在学校当中,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与其说是道德课,不如说是各科教学、党、团、少先队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所以,德育内容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进行系统的德育知识教学来体现,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各种德育活动(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知识学习)来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如果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国外在开展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日本的特别活动是日本德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目前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开展的情况,已成为衡量德育工作、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其内容包括课外学习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的大型活动,以及假期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等。
   课外活动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甘苦,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举办英语周活动,设置不同的主题,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也可举办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展现了学生的良好风貌。还可以班为单位成立播音、板报、表演、绘画及阅读等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取材注重思想性,多考虑寓言、幽默故事、诗歌、短剧、科普常识、名人传记等。英语播音小组可定期播放校园新闻、好人好事、英文歌曲等;板报小组开辟校园英语专栏,宣传时事政治,选登名人成才史,介绍学习方法等;表演小组定期演唱英文歌曲、排练短剧小品,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会话小组定期练习口语表达;阅读小组定期阅读原著、背诵名言警句、写读书心得等。教室里也可布置一些启迪心灵、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英语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它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好学精神。
   四、重视教师素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无言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良好人格、思想的塑造,有不可估量的样板作用。此外,无论是教育观念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并且,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还将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只有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德育教育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掌握丰富的知识。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百问不倒,风趣幽默,必须要有广博的只是做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德育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就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圆满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征.全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教学管理,2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