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教师教育观念的重构——写于高中新课改前夕

浅谈教师教育观念的重构——写于高中新课改前夕

日期: 2010-6-13 23:12:45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高中新课改 模块教学 走班 教育观念 教师角色 学生发展
   【论文摘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突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建构,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旧式的教师角色,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而应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标准下对其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的全新的教育工作者。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实质是教育新理念的确立和重构,以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实现教育人本化的回归,其核心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从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有别于传统教学内容的相对封闭性,新一轮课改的主题则是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新一轮课改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实行走班制、模块教学等。模块教学模式也称为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为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核心是以技能为标准培训学员。其特点是将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素质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学习单元。教学中以技能素质训练为主,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的教学。学生的技能素质由所学的技能模块组合而成,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走班制是指学生上了高中,分到哪个班就是哪个班的学生,这个班就是学生的行政班。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除非文理分科后发生换班,否则上课等各项活动都要在行政班进行。实施走班制后,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因为选择的模块不同,有的学生就要离开自己的行政班,去另外的班上课,这个新班就是学生的教学班。这种学生因为选修课程而出现的在行政班和不同教学班之间奔走的现象,就叫走班。
   以重庆市巴县中学为例,在新课改即将全面展开之时,学校里到处洋溢着新课改的气息。从教育思想上,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改的理念、技能、方法和新课程的培训;从校本教研(学科教学研究)上,完成了三级课程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育研究上,完成了“课例教研”、“主题教研”、“课题教研”、“特色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在打造科技特色学校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系列经典科技教育活动,正在主持研究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开发了学校校本科技课程体系,成立了系列科技社团,如创造发明协会、天文爱好协会、网络工作室等。确立了每年十一月为学校科技活动月,集中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活动展示等。无论是研究性学习或是校本教材开发还是科技特色,学校都一直走在重庆市前列。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改的目的是学生,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不改变,新课改就无从做起。因此,必须做好以科研课题为引导、以校本教材为载体、以教师培训为基石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建构教师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重庆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为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现在的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还有很重的应试痕迹,为了广泛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新课改即将实施之际了解老师们的真实想法,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平时与老师们的交流情况来看,发现作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都是模糊的,这种现象应该在全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表现如下:从教师的教育思想上看,教师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并不十分明确,不知道新课改是多种理论指导的,单选多元智能理论的老师高达59.3%,教育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阶段,过分注重课程知识的传承,注重了接受、记忆和模仿学习,强调了知识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65.9%的老师认为是社会的教育评价观阻碍着课程改革的进行。
   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超出60%的老师们都能普遍注意到班级的差异性、学生的层次性、师生的互动和对课堂设计的反思,认同和基本认同新课改的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占92.3%),也知道学生喜欢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各占57.1%和54.9%),但说着容易做着难,从听课的情况看老师们主要运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主导不足;学生活动匮乏,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表现出较为典型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在教育技术上,总体来看大多数教师是能很好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占61.5%);但也有部分老师从思想上就认为那是花哨的东西,不过是借这个工具体现改革罢了(占38.5%);有的觉得学起困难,有的认为用处不大,不如自己“刀耕火种”来得方便;但也有的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当成了教学的主渠道,没有计算机,没有课件,就上不了课(有6.6%),忘记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这一特性。在教学评价上,65.9%的老师能把握新课改的精神,知道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化去评价教育教学目的的得失,理解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能熟练运用鼓励性评语和成长记录评价,这些都与平时扎实的教研备课和培训活动分不开,对学校教研和备课较满意的占78.9%,需要注意的是有58.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其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主要看考试成绩。
   在自我发展上,老师大多数都表现出了对新课改的自信,完全适应、基本适应新课改的老师占78%,也有61.5%的教师表达了愿意接受更多培训以适应新课改的愿望。其实面对新课改,尤其是目前,教师们在新课改即将到来之际,最需要两样东西,这两样一虚一实,一是迎接新课改的勇气和斗志,一是过硬的教师基本功。教师能自信面对是务虚,希望接受更多培训是务实,如此虚实相生,相信教师们定能在新课改中取得成功。
   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实行新课改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变革教育教学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这可能也是目前重庆高中教育在课改前夕所面临的情况,所以笔者对即将进行的新课改有了以下设想。
   一、落实课改理念,明确教师主导身份
   面对新课改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身份,即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三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整体结构分解确定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迁移方法,形成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追求。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赞赏学生微小的进步,宽容学生的错误,哪怕是一些低级错误也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更不应有言语的嘲讽和表情的鄙视。采取积极的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要“蹲下讲、抱起教,不生气、不放弃”。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讲,轻学生学;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有的课堂又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把课堂变成作秀,秀完课件秀优生;秀完概念秀理念;秀完软件秀硬件。你方秀罢我登场,秀得学生闹饥荒,使课堂看似热闹却流于形式[2]。
   新课改追求的教学是形式和效果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必须首先让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走班制”会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选择,“模块教学”更会促进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教具,备过程;还要备学生,备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新课改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当然仅有“教”的改变还远远不够,新课改对“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从单一的知识学习中“跳”出来,学习不是单纯的做题、考试。新课改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玩耍、游戏”,从中埋下智慧的种子或产生智慧的火花。就是改变原有被动的、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在从互联网向物联网转进的时代,要学会合理高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革。不仅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还要从行动上在教学中有效地和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改和探索性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只要能说明问题,不在于课件有多精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若一味追求华丽,花费大量时间去装饰课件,就失去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反之,运用得当,即使很朴实的一个课件,也能收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所作课件能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决不是仅仅让学生看热闹。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与手段,目的都是为了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选什么,怎么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
   总之,“传道、授业、解惑”历来被视为教师的天职,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立足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获取新知识,培养敬业、勤业、乐业精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构建的促进者;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创新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代言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要求所有教师创新课改理念,变革教育实践,适应时代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