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新课改需不需要惩戒教育

新课改需不需要惩戒教育

日期: 2009-1-1 8:07:10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赵庆霞1,郑义华2,

    摘要:新课改是个全方位的概念,几乎涉及到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课改中不仅需要“褒扬教育”,还需要“惩戒教育”。新课程中的“惩戒教育”要讲艺术,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新课改;惩戒教育;人文关怀
     
    新课改是个全方位的概念,几乎涉及到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改变“师生关系”、“教师的观念与角色”的问题,要求教师更加尊重学生,“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甚至要“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如果打开近些年来反映新课改的教育教学书籍、刊物的话,尽是一些赏识教育、褒扬学生的字眼,或是一些反映通过赏识教育、褒扬学生转变落后生成功的案例,却找不到有关“惩戒教育”的字眼。似乎给人一种印象:新课程只需要“褒扬教育”就行了,用不着“惩戒教育”。
    可是,如果你走进基层学校,与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们交心、坦言时,上述对学校教育的描述就不充分、不完整了,反映不出新课改中基础教育现状的全貌。

学海网
比如:有的孩子连老师要他再读一段课文都不愿意,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想读!如果你再到网上,随便输入惩戒、惩罚等教育词汇再那么一敲击,好多为老师管理学生叫苦的,或者谈论“惩戒教育”的,甚至反映教师、学生以及发生冲突的极端性案例会扑面而来!
    于是,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上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所掌控的“阳光”性教育教学信息媒体上,与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实践者容易发言的“非正式”性网络媒体之间有一段无形的隔阂(或称距离等)。其实,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中,时常播放的那些新课改以来出现在教师、学生身上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极端性教育案例,无不与“褒扬教育”、“惩戒教育”实施的“得”与“失”关联着。所以,我们的各种“阳光性”刊物根本没必要在这次新课改中故弄玄虚,避重就轻,回避现实。
    一、新课程也需要“惩戒教育”
    这次实施新课改也可以认为是教育领域的一项国策,成功与否意义重大。笔者在这里只想说:新课改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对话,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赏识教育,是非常正确的,符合了时代的特征,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流。但是,只有“赏识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且不健全的。完整而健全的教育应该同时包括“惩戒教育”。
    所谓惩戒教育,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告诫、惩罚等手段教育学生,使之达到纠错改正的目的。惩戒教育主要有两种做法:批评和处罚。批评是在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指出不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意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罚则是在指出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的基础上,用恰当的形式(如检讨书、当面道歉、赔偿经济损失等)弥补过错,使被教育者在以后好好表现,重新树立良好的形象。
    依据马克思提出的辩证法而论,如果说批评的对立面是表扬的话,那么处罚的对立面则是奖励。于是,批评与表扬是构成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是一个统一体;惩罚与奖励也构成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统一体。进一步,由这两个基本矛盾又形成了“惩戒教育”与“褒奖教育”之间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大的矛盾统一体。显然,在这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之间就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光彩。其实,教育教学的现实也是这样的。教育教学刊物上所登载的那些育人成功的案例等,尽管字面上回避了“惩戒教育”的做法,其实,并非只是“褒奖教育”的成果,也无不包含着“惩戒教育”的一份功劳。请看以下两段案例:
    一个孩子在老师上课没收了他的脸谱纸牌后,写下了“老师你不得好死”的纸条。老师从“举报人”手中拿到这张纸条时,没有大发雷霆,而且还为孩子耐心地纠正错字,她让孩子把写错的字写三遍,然后告诉孩子:“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的读书,到死的时候就会后悔”孩子满脸泪水,连声说道:“对不起,老师。”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当某同学在课堂上吹口哨时,可以先肯定他口哨吹的不错,然后请他给大家来一段口哨独奏。表扬之后再告诉他,吹口哨也应该注意场合,否则会影响别的同学唱歌曲。
学海网
    在以上两例中,两位老师在教育学生、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时,采取的“耐心纠正错字”,“肯定他口哨吹的不错”、“来一段独奏”的教育方法,的确属于“褒奖教育”。但是老师又要求学生“把写错的字写三遍”,告诫学生“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的读书,到死的时候就会后悔”;“吹口哨也应该注意场合,否则会影响别的同学唱歌曲”,这里既有批评又有处罚。他(她)们的教育艺术之处在于先表扬后批评,在批评学生的同时给学生的自尊心留出了存放的空间和台阶,可谓“软中带硬”。可以设想,如果老师只是一昧的“耐心纠正错字”、表扬什么“口哨吹的不错”,而不做后来的“惩戒教育”———“把写错的字写三遍”,告诫学生“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的读书,到死的时候就会后悔”,“吹口哨也应该注意场合,否则会影响别的同学唱歌曲”。教育效果肯定没这么好!
    二、新课程中的“惩戒教育”要讲艺术,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固然需要“惩戒教育”,但较“褒奖教育”还是应处于次要位置,应该褒扬为主,惩戒为辅;要体现人文关怀,讲究策略和艺术;新课改正在呼唤高明的“惩罚教育”。惩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教师应首先全面调查引起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搞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对学生进行批评或惩罚,怎样批评、如何惩罚。
    2.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受批评或惩罚。教师必须讲清道理,使之口服心服。切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还要执行。”
    3.批评、处罚要及时。及时的批评与处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造成较小的错误后果。反之会因事过境迁使学生忘却,淡化错误行为,“欠帐”越多,行为的错误程度就变的越大,以至“量变引起质变”。比如说,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或大学阶段时容不得他人的批评,极易在批评面前做出极端的傻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低年级上学期间没接受过及时的批评,不知道批评是什么滋味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4.对事不对人。教师批评与处罚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决不是否定这个人,要就事论事。比如要教育某学生不逃学、不打人骂人、需提高学习成绩等,不得说“你是个孬种”、“朽木不可雕也”等。
    5.寓教与罚。批评、惩罚是手段,教育、改错才是目的,不可以以罚代教、罚不择法、罚而无度,随意上纲上线,穷追猛打。
    6.罚后补救。对那些造成一定后果的,如动手打伤他人,损坏了公物等,经过一番正面教育之后,要求他该道歉的要道歉,该赔偿的要赔偿。我们注意到:现在有的老师出于各种顾虑,当学生造成相对小的经济损失后,宁可替学生垫钱,也不愿多批评几句。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种教育并不到位,学生可能还没设身处地的感觉到:由于自己的过失,给他人和自己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带来了多么大的损失!
    7.“惩戒教育”要依法办事。要严格执行《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特别指出:“体罚”决不属于“惩戒教育”的范畴。
    其次,“惩戒教育”要讲艺术,体现新时代的文明特征。比如可以视具体情况尝试着惩罚犯某种错误的学生唱一支歌;为班级体做一件好事;罚写心理病历等(类似检讨书,又不是检讨书,主要包含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与疗程,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单凤文,李英红.教育当从宽容开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9).
    [2]张鑫,韩玲.做个善解人意的老师[J].当代教育研究,2006,(6).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