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

关于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看法

日期: 2010-9-16 9:38:16 浏览: 6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黄艺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兴起,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校也开始重视非考试科目的开展和实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将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对传统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对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价值观和取向要有新的认识,要求学校将全面展开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观,改革教学模式。学校不能忽视音乐给人类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一般人说的唱歌、跳舞。我认为音乐是开启人类灵魂的仙丹,它可以跨越生死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此,我希望教育部门把音乐着实抓起来,让音乐在新课改中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新课改 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施教政策和课程标准,尤其是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体现,要求我们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转变观念。

学海网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国音乐教育和西方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区别
  自古以来,中国和西方一些音乐教育比较发达并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像匈牙利、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上存在差别,更在音乐发展的取向上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音乐教育自古以来都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我国在恢复高考之前的学校教育就没有正规开设音乐课,只是班主任用自习课去教大家唱唱歌,如今中国大多乡村学校仍然没有专业音乐教师上课、也不知道这些学校的音乐是怎样开展。德国的教育家奥尔夫说的人类是需要音乐,也离不开音乐。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音乐教育,造成了重视考试科目,而放松了非考试科目,使学科之间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人对音乐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长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才全人”的发展。
  二、课改前后的看法和思考
  本人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十多年来,参加课改培训多次,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师生角色转变,更要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用新知识去看我国的一般音乐教育,收获不少,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也有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1.教学古老,沿用传统模式
  多年来,我国中学音乐教育都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进教室就整纪律、板书课题、弹起琴、学生跟唱,或是用口教唱。这样的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的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是听感文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2/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二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二拍子乐曲。
  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学海网

  3.听录音唱和识谱唱的优异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都言传口授、识谱和听录音的方式进行教学。众所周知,一个故事用文字写在书上要求学生背记下来,要求在短期是很不容易,如果把这个故事当着学生的面讲给学生听,学生很快就能记下来。换句话说,一首歌通过放录音机或是老师亲自教唱学生会唱要容易得多,也要快得多,若是对乐谱不感兴趣,老师强行把乐谱给学生,硬教学生唱,待学生把谱唱会后再用谱去唱歌,有些累,显得事倍功半。
  我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十余年,在新课改之前我也是沿用传统式的教学,要求学生练声、打节奏、识简谱、唱歌、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文学常识,发现学生配合得很不好,更糟的是课堂效果十分差。经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离开和我对教学的深思,并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摸索了很多教学方法。那就是要课堂效果好,学生能把课堂知识吸收,我认为跟录音机模唱,并且打起节奏,三五几个组合唱效果相当好,也很出成绩,学生喜欢。课堂上当学生游戏和愉乐累了时,老师开始讲一点乐理和音乐欣赏,使45分钟的课堂有松有紧成为真正的音乐课。
  一句话,识谱唱法与言传和听录音的唱法差别相当明显,既然教育要改革,听录音唱法就是很好的改革,我提倡听录音唱法,识谱毕竟不是专业,可以适当融汇进去。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自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
  “元素性”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文艺融为一体
  自古以来,文学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要有丰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有更好的音乐发展。严格说,最早的音乐的词是建立在宋词的基础上,比如“满江红”这首千古绝唱,就足以说明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需要与学科之间进行联系。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教师要转变角色、学校要真正重视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也要认清音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元素,把音乐课程真正抓起来,让音乐健康成长。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