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素质教育中如何转化差生

素质教育中如何转化差生

日期: 2005-12-15 2:31:29 浏览: 26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常德电大教育管理专业2002级 郭云华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怎样理解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可这样定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全面发展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教育受到重视,教学秩序井然。那些被定义为“差生”的学生,其实只是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 所带来的弊病所产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针对极少数学生,而放弃了大多数学生;并且用成绩分数的高低来确定学生的好坏,进面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实际上所谓的“差生”,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只是在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其他同年级同学要弱一些,并不等于他们一无是处。
因此对于“差生”,我们不能只片面地怨恨他们不努力学,也要重视承认他们客观上的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方面教师关心他们,了解其心理现象,对症下药,增强其学习的兴致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其客观上的能力素质上的差异特点。只有不断提高他们心理和能力素质,才是转差的根本途径。
一、“差生”的心理素质分析
“差生”的畸形心理状态,是由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统一体,二者互为联系、互为制约。客观因素来源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缺陷,主观因素则在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学习的习惯性、学习的延续性、时间性等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当他们进入中学以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加大,“差”便成了事实。如果加上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责备,家长“怨子不成龙”的责骂,同学的轻视、社会升学考试的压力等客观因素不断冲击的话,那么至少会产生这么三种不同的心理现状:
⒈自暴自弃型。这部分学生,他们对学习从畏难情绪到完全失去信心,因而对老师、家长、同学、社会对于他们的态度置之漠然或麻木不仁。
⒉努力追赶型。这类学生有上进心,他们只是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这种不服输的心理现状,经过不断努力,使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会挤入好生队伍。
⒊等待观望型。这类“差生”占大部分。他们对整个初、高中阶段的知识体系的认识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他们过多地寄希望于老师、同学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从自身的实际特点去分析,这时教师如果以优等生为教学基点,就会使他们力难从心,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任其自然了。
三种心态倾向,蕴含着一种共同的心理要求,迫切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能理解他们的心理苦恼,从而能给予“雪中送炭”,增添心理上的温暖;迫切希望有个引导人,把他们放到与优等生同等位置的“人”来看待。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也必须迎合他们的心理要求,切切实实充当他们的引路人,从而改变来自任何客观因素对他们不公正的待遇。
二、“差生”的能力素质特点分析
能力素质是指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之间在能力素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能力素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完成同一种活动或某些活动时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的不同。
㈠差生的观察能力素质分析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差生观察力差,除不用心外,视觉与运动协调差,感知速度慢,范围窄且注意力不稳定,易分心,对教课书的内容或对教师演示的范例,不能作有目的的观察,对要观察的对象不能抓住与本质相联系的特征,因而难以做进一步的概括。
㈡差生的记忆能力素质分析
差生记忆模糊又短暂,但是机械记忆力强。差生们记忆虽然速度慢保持差且含糊不清,但是有机械记忆较意义记忆好的特点。
㈢差生的思维能力素质分析
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与灵活性上。
差生不仅懒于思考,好找现成答案且思路混乱,易受暗示,分析问题只看表面,不求甚解。在解题中,往往只能从一个角度去思考,找到一种方法就顾此失彼懒于再考虑其它方法。在他们的下意识中就认为自己不行,能看到一般方法就很了不起,哪有心思去考虑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
㈣差生的想象能力素质分析
差生的想象力弱而贫乏,想象的表象模糊。
三、实践中转化“差生”的具体实施措施
㈠针对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上面已经分析过,大部分“差生”差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在能力方面,因而,对“差生”首先要针对其在想象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提倡学生要“不求甚解”地多读一些书,诸如科学幻想小说等,以开拓视野,增强知识的广度,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数学中,有许多问题是需先能想到再寻求成立的条件的:用两三角形全等去证明两线段相等,假如你就想不到,看不出两三角形可能全等能解决问题,你就无从着手在已知条件中寻找能使之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其次针对其在思维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我经常把学生作业中的各种解法:简洁明白的、繁琐累赘的、井井有条的、杂乱无章的或一题多解的选出来让他们板演到黑板上,进行对比、评讲,从而指出在证明题或解答题中不能满足于已经想到的解法,还要自觉地探求多种解法,并能选择最佳解法。为了避免作业比葫芦画瓢地死抄,我让他们把前边的做过的作业到黑板上板演,促其去理解,做对的,给于表扬和鼓励,这样,一方面强迫他们去思考,另一方面,也“避实就虚”地给他们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只要上课专心学,做作业肯动脑思考问题,不会就多问,是可以学会的。逐渐使他们战胜自卑,培养“我也行”的意识。
再次针对其在记忆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我遵循“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用对教课书中的例题,做过的习题,隔些天到黑板上“再现”让他们板演的办法来促其多复习,从“熟”中生出“巧”来,同时也是利用他们机械记忆较意义记忆好的特点,来弥补其不足,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从中培养意义记忆。
最后针对其在观察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我采取两种措施,其一,让观察的问题尽量明朗化,设层次降低梯度;其二,给差生创造较多的动口动手的机会,有时事先指明阅读后某问题要哪部分学生回答,并指出由那“块”学生来判定对错,逐渐引导他们观察时集中注意力,督促其多动手动口,并且对他们做到优先提问、优先板演,甚至在排座位上也要他们坐在老师易注意到的地方,以便及时地提醒、了解和指导。
总之,对于差生,我们不能只偏面地怨恨他们不努力学,也要重视承认他们客观上的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真心的尊重和特别的厚爱,使其摆脱自卑感,增加成功的信念
教师的态度,对学习差的学生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学习差,在学校他们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嫌弃;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自我感觉是班级中的“二等公民”。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尊重差生。教师首先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完整的个性和人格尊严。这种尊重要发自内心的,使差生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成功的教育应是动情的教育,教师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厚爱,这种爱体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总之,只有动之以情,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的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热切的期望、成功的激励才能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源源不断地输入他们心中,促使他们战胜自卑,增强信心,启动成功的“内驱力”。
㈢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贬抑。
对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崇信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师长尤其是教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一般就要好一些,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相反,如果所获得的评价多是消极、否定的,则他们的自我形象相对就要差一些。教育实践证明:那些缺乏成功体验,经常受到师长呵斥责骂的学生往往会丧失自信心。在一般情况下,即使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如果经常受到各方的消极评价,久而久之也会动摇甚至丧失其自信心。要保证教育获得成功,要使差生获得坚强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取得的点滴进步,以点燃心中的奋斗之火,使这些“差生”感到“我还行”,“我还有希望”。当然,有时对差生做适当的批评也是可以和必要的,但千万不要用贬抑、否定的话语,更不可责骂差生是“傻瓜”、“笨蛋”、“不可救药”。
㈣运用榜样教育法,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心。
在中外历史上,乃至学生的身边,都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拼搏,终于取得成功的人。利用儿童、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众中选取具存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差生,并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活生生的依据。
运用榜样示范法,将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论人格化、形象化。运用得当,可以引起差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在具体做法上,既可列举成功的正面事例,也可列举一些虽有优越的天赋条件和良好的成才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导致自己打败了自己的反面事例,来证明白信心对一个人的成功或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㈤创造成功条件,得到成功的满足,增强再成功的信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就需要是人们一种普遍的需要。人们从完成一项任务中获得一种成就的满足感”。要使差生有成功的欲望,就必须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首先创造条件促使其成功,同时在成功的愉悦中产生再成功的动力。
⒈对于每一个差生逐一进行“成功”的可行性分析,找出强项,重点突破。首先找差生逐个交谈,询问过去学习史中有无成功的例子,调动其头脑中早已淡忘的成功信息,刺激其成功的欲望。分析在所有学的都不好的学科中,对哪一学科稍有兴趣或稍有信心。征求本人意见,从该门入手,狠下功夫,打翻身仗。帮助他们制订具体的可行性短期目标,目标既要可望,又要可及。
⒉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对成功进行扩大和迁移。初次尝到学习成功的学生,常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这时他们对“过去的我”进行重新审视,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估价。教师应及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促使他们学习兴趣的迁移。鼓励他们,只要继续努力,还可以再创辉煌。一门学科成功了,还要带动其它学科。实践证明,单科突破、树立信心、各个击破、摆脱困境,是使学习上丧失信心的差生走出低谷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⒊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对成功进行巩固和强化。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某一学科或某些学科获得成功,常常使差生对这些学科特别有兴趣,并产生一定的向师性。教师应及时抓住最有效时机和最佳激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再次“强刺激”。如“请进步显著的差生谈经验,一方面增强自己信心,一方面用自己的经验去启迪他人。召开部分同学座谈会,谈自己学习中的体会,互相启发,增强信心。另外,采劝破格提拔”。让某一学科有进步(但成绩还不理想)的差生担任该学科的课代表或课代表助理,委其重任,“逼”其奋斗。
㈥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戴高帽子”
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也就是要求老师在学生获取某种进步,即使是一点小小的提高或在某个方面有了新起色,也要适时给学生以嘉奖和赞许,使学生产生自信和要求继续学习争取更大进步的意识。但是给学生“戴高帽子”也不能太过随便,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一般说来,老师对学生“戴高帽子”都选取抓住适当时机,给学生一个表示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友好的动作等简单又适用的方式,也有老师给学生以书面或电话方式奖励的。但所有的这一切措施都必须讲究适时和适度。适时,即老师的“戴高帽子”应在学生获得进步的那一刻,不宜把时间拖得过长也不必采用先时性的"戴高帽子"的方法。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则失去了给学生“戴高帽子”的意义,时间过早,则会让学生觉得你的褒奖有太虚之嫌。适度,即要求老师在给学生“戴高帽子”的时候,“戴高帽子”的分量要把握好。在这个过程中切记不要超高赞扬,如果超高赞扬,一来让学生觉得你是在说风凉话,显得你太过虚情假意;二来也会使你的品质在学生的心目中褪色、看轻,在教学中也会相应地降低你的号召力。
“戴高帽子”尤其适合于那些成绩差而且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因为某些方法使用不当,也可能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致使成绩一时间上不去,针对这种情况,老师的适时和适当地给其“戴高帽子”,很可能使他从内心上感到自己还是有希望的,只要自己有信心和决心,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这一切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戴高帽子”的方式就能取得成效。
㈦帮助差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发现自身的长处。
自信心建立在充分估价自己的基础上,认识不到自身拥有的潜力或低估自己都不利于自信心的确立。要增强差生的自信心,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出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现代心理学早就发现:除极少数低能、白痴以外,绝大多数儿童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同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潜力也不尽平衡,大多数人都有在某些方面相对占优势的发展潜力。教育不仅可以使遗传素质的长处得到发挥,而且可以使其短处得到弥补。如果一个人能在人生早期就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及早采取措施,扬长补短,努力挖掘,则就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教师要帮助差生获得这方面的认识,使他们学会善于分析自己遗传素质的长处和短处。同时,考虑到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在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人才的造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差生”转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对“差生”的偏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差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既要立足于课堂“教与补”的改革,又要积极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式;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训练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差生”转化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陈同兴主编
2、《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养成》………………湖南人民出版社 石谋军主编
3、《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王景英主编
4、《教育评估手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 方编著
5、《行为管理》………………………………湖南出版社 黄海群主编
6、《学校辅导团队工作》……………………林万亿、黄韵如著
7、《教学实用口才》…………………………中国戏剧出版社 赵菊春主编
8、《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