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日期: 2010-4-24 1:37:06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叶尔苓 周萍萍

摘要:伴随着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日语专业的设置正是为了培养既精通日语又有相当广的知识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的高级日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单一日语专业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使新世纪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但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从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基于这一观点,从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复合型;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我国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日语专业的设置正是为了培养既精通日语又有相当广的知识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的高级日语人才。

学海网
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单一日语专业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使新世纪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关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论点很多,但不外乎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许多专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给复合型外语人才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们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1]此外南京大学的张冲老师则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材料(中略)由基材和加强材料复合而成,(后略)。与此相似,英语复合型人才也由作为基材的英语和作为增强材料的其他专业复合而成。”[2]同时,还有许多高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不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罗世平老师总结出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外语加专业知识、外语加专业方向、外语加专业、外语加外语、专业加外语和双学位等。[3]
  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以上各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从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基于这一观点,从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明确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首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思想,改革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外语专业始终被当作是具有基础学科性质的专业教育,外语则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而外语类专业肩负的使命则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等课程,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学科分类和专业界定明显将外语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科教育模式。[4]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也是单一的教育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世贸组织的加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势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更新观念,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克服过去专业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培养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我们的体会是要明确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就是注重复合型日语人才的三大基本素质的培养:第一,在日语人才的基础知识上,要求具有宽厚性、系统性。宽厚的、系统的知识基础,包括日语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等,它不仅使日语人才具有更宽泛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第二,在日语人才的学习能力上,要求具有能动性、持续性。鉴于传统的日语教学中主要运用大量的机械思维,较少运用辩证思维,学习方式单一刻板,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日语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除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第三,在日语人才的道德品质上,要求具有全面性、发展性。对日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这是他们未来在纷繁复杂的际交往中做出创新贡献的保证,这也就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合理进行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包括我们的日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南民族大学的张立玉来时对此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三点:第一,知识方面的要求。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第二,能力方面的要求。它包括摄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第三,素质要求。它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等。[5]
  顺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培养的三大要求,我们结合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设置。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组织模块,主要由语言理论与实践和跨学科课程模块组成。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理论课程的专深,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应用能力较弱,适应性较差等现象。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更具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多元化外语教育机制与途径,提高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
  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具体课程的开设应以学生日语专业技能、日本各方面专业知识的输入和深化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从根本上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现外语人才突出的个性。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立足点。同时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必须考虑市场的需要,而一定的相关知识的输入会增加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的适应性。目前,就业市场最需要的是既掌握外语又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人才,这种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与日语专业相关课程的加入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适应了中国经济腾飞的要求。
  由此诞生了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即,日语+专业知识+就业方向,这个正是新时期培养高级日语人才的典型模式,它适应了21世纪社会对高级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其特点是加强日语这个语言本身的学习之外,还要有一门专业知识,而这门专业知识的选择必须参考就业的趋势来确定,比如目前国内的一些经济之类的专业,就业形势很好,我们就可以把日语和它们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还修经济方面的基础课程,然后把学到的日语应用其中,这样不仅学到了日语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掌握有关经济方面的专业术语的日语词汇,这样一来,它的实用性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学生就读期间,我们应遵循这个模式,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本身的专业课之外,还兼修其他专业课程,扩充自身的知识面。
  
学海网
21世纪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除了本身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和导师制之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得出的经验是实行开放的教学观。这—教学观要求我们在宏观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使教学活动切实成为—个多类型、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各科、各年级、各层次和各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凡是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交流的形式都值得我们鼓励和尝试。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活动应该成为一个多级和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承按的开放系统。其中,开放性可保证教学系统中各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学活动能够获得最大的整体效能。此外.开放性还可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系统获得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动力。
  
  三、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6]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针对新时代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较为单一。比如:各外语院校设置的日语与文学相结合的课程,成为日语文学专业;日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课程,成为日语语言专业。目前英语专业还出现了翻译学,但日语专业设置翻译学的院校微乎其微,可见日语专业与其它被载体的结合很少,这与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形成反差。就从就业面来看,目前社会上需要纯粹的日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工作很少,而大量需要的是与其它相关学科,比如外贸、法律、外交等相结合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从江西省的这些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江西省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外企在江西省数目的增多是有目共睹的。外企(其中一大部分是日企)的出现,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提升。但由此也可以看到它们所需求的不仅仅是日语语言文学的人才,而是与具体的业务相结合的日语人才。
  因此,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为前提的,它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全面性的特点,既强调培养人才的基本技能,又强调培养人才的实际运用与创新能力。[7]基于这些,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型:加强跨系、跨学院合作,实行“日语+专业+素质”的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由此,加强跨系、跨学院合作,实现理工科专业与日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目标应是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学有专长、以专业为主、专业与日语均是强项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进一步更新拓宽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专业的更新与拓宽要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巩固升级的方针,在原有日语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并充分考虑加入WTO后的前景及其产业结构和行业人口的变化,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实现文理渗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质的目的。在优化课程体系上要把加强日语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目的。此外,“日语+专业+素质”中的“素质”也很重要。我们在强调专业和日语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来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
  [2]张冲“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外语界》1996年第1期.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界》.
  [4]李悦娥“创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8期.
  [5]张立玉、王红卫“中国入世后民族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3卷第8期.
  [6]李俊江“论21世纪我国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高教研究与实践》1998年第2期.
  [7]罗建华“开放式基础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增刊.
  [8]李德焕“关于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领导科学论坛》1997年第1期.
  [9]金灵杰、李利群“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7期.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