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大学生就业失信问题的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失信问题的分析

日期: 2010-4-24 1:28:55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却存在大学生就业失信问题,它不仅使大学生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失信的表现、造成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失信 原因及对 
 
策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却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它不仅使大学生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重建诚信机制的今天,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也成为当务之急。

学海网
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失信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1.毕业生在书写就业推荐表、准备推荐材料时出现诚信问题 
纵观这几年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优秀毕业生是单位抢着要,普通毕业生是抢着单位要。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寒窗几十载,就是为了一个毕业文凭及毕业时能有一份好工作。将近毕业时,他们为了找工作而冥思苦想。于是有一些毕业生就在毕业推荐表上下功夫,进行“虚假包装”。 
2.签订就业协议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但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与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的单位不一定是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单位,个别毕业生为了保底,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然而,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就会另谋高就。毕业生违约,就会给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带来较大的冲击。 
3.面试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会导致他们在求职时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面试时心理更为紧张。许多毕业生在面试时为了不失去机会,他们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不能如实回答。那些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招聘经理,就会对学生的诚信打个问号,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原因 
 
1.人才选拔方式不科学 
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方式的不科学是“虚假包装”形成的客观动因。首先,在单位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要求学历要高;头顶上的光环要“亮”;要求工作经验要多……用人单位列出的条条框框使得大学生们不得不在这些基本条件上“动脑筋、想办法”。其次,招聘过程中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学生个人提供的材料以及自我介绍,个人制作的材料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主观色彩,使得不诚信行为有空可钻。再次,由于有些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仓促,缺乏计划性和必备的程序,缺乏对应聘者的深入了解,将大学生引入了大做表面文章的误区;同时,也使应聘者缺少对该岗位工作内容、待遇的认识,从而导致了签约后对工作不满而引起的违约。 
2.学校监管措施不得力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行为的监管制度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力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各大高校也不得不为学生的就业率担忧,于是许多学校对于毕业生的虚假包装都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据了解,一些高校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在毕业生推荐材料上毫无原则地使用“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溢美之词;不少高校还在校内开展一些名目繁多的、适应就业需要的活动,让参与的学生通过经济手段即可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头衔、美称,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毕业生推荐表也全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只负责盖章。 
学海网
3.社会诚信氛围不浓厚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下,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就业市场中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渔利。于是,大学生在深受诚信问题之害的同时,也开始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 
4.学生诚信意识未形成 
以上三点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出现的客观原因,而最本质的原因应在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薄弱。多年以来,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十分淡薄,而就业指导过程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许多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当作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的踏板;更有甚者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的技巧。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对策 
 
1. 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是关系到其道德修养、个人信用的大问题,也是其成才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把诚信观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深刻理解良好的社会信誉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珍惜自己的信誉,并认真履行各项义务。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让大学生正确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机制,指导毕业生如实填写推荐表和自荐表,加强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严格发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建立毕业生签约管理系统,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违反协议则要承担违约责任。 
3.走出招聘误区,完善聘用制度 
用人单位聘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能胜任该职位工作,并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的人,盲目崇拜“光环”、信仰学历,忽略对个人实际能力的考察,无疑为造假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于学生提供的材料,用人单位应建立严密的核查制度,主动与学校沟通,辨识材料的真伪。 
4.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营造诚信为本的社会氛围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道德作为以往规范诚信行为的唯一工具,已明显感觉力不从心,缺少利益驱动的诚信行为已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摒弃。为使诚信再次回归,营造以诚为本的氛围,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将诚信行为与个人利益挂钩,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5.加强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的沟通 
做好高校的就业工作,进行学生诚信就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互通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动态,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出现。 
6.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为毕业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要与社会各部门、学校各级机构、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就业信息网,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了,才能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 
总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建立求职中的诚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只要我们坚持诚信原则,弘扬诚信精神,加快法制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就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一定能够形成诚实守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风尚,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朝着诚信和健康的轨道运行。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