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现状及调适方法的分析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现状及调适方法的分析研究

日期: 2010-9-16 5:08:53 浏览: 3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赵树坡

[摘要]目前,高职学生主要存在自卑胆怯的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急功近利心理、盲目自信心理等心理障碍,针对问题,主要通过正确认知自我、主动适应社会、增强就业心理能力等方式解决。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心理现状 调适方法
  
  2009年10月,我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红桥分院)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了一项关于不同年龄段现岗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的访问调查。09级会计、电气化、电脑艺术设计、物流、信息技术五个专业218名学生通过对身边从业亲友的访问调查中收集了教师、医生、会计、导游电脑维修工、收银员、文员、操作工人、物流师、库管、经理、报关员、执法人员、工程师、职员等600多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表现情况,将学生的访问内容量化处理后,从数据中显示出: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主的年轻从业人员,在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态度、职业礼仪等职业心理素质方面与中、老年从业人员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奉献意识弱化,缺乏事业心、工作责任感的表现,反映了他们在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明显不足与缺失。特别是缺乏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高,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从业后的道德能力,并没有使在校高职学生形成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学海网

  通过对我校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心理障碍。
  一、高职学生职业心理障碍分析
  1.自卑胆怯的心理
  大学学习使高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当他们面对本科生满地走的竞争激烈地就业形势,只拥有大专学历的高职生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看不到自身的优势,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心里就打鼓,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就害怕,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从而陷入“自卑—受挫—放弃”求职心理模式中,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甚至上演了一幕幕悲剧,职业心理之脆弱是极其严重的。
  2.攀比心理
  有的同学在职业心理上讲“级别”,觉得自己在求学期间成绩比别人好,荣誉比别人多,“官职”比别人大,理所当然地工作也应该比别人好。却忽视了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盲目“攀比”的职业心理影响下,这些“高材生”们最终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吞下失败的苦果。
  3.依赖心理
  职业心理中的依赖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与亦云,看见别人往哪个单位投简历,自己也跟着凑热闹。二是依赖政策。不是主动出击,积极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推荐。三是依赖关系,很多学生把求职就业完全看作是父母的事,依靠父母的能为级人脉关系为自己安排工作,由于感觉到自己的职业前途有保障,因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下努力求学,从而荒废学业。这种依赖心理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
  4.急功近利心理
  从近年来大学生的择业情形看,择业需要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游离,毕业生希望能进入自己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而目前最需要毕业生的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生,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毕业生却不愿意去。其职业心理普遍存在着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城不就乡,就富不就穷,就大不就小,就公不就私等“六就六不就”的择业心理趋向。这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轻易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这种职业心理可能会使自己得到一些眼前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5.盲目自信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以“天之骄子”自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能认识社会职位的要求,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表现为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双向选择变成了一厢情愿,不切实际地挑选用人单位。
  二、对职业心理障碍的调适方法
  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准备,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调整求职进程的平衡器,是解决求职矛盾的一把钥匙,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只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抱着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坦然地去面对各种择业机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迎接各种挑战。那么,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心理调适呢?方法很多:
  1.正确认知自我
  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雕刻着“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作是最高智慧。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才不会把“想做的”与“能做的”以及“能做的做好的”混淆起来,才能在短暂的大学阶段,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最重要最有效的事情,避免青春时光这一最宝贵资源的浪费。“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在其《选择职业》一书中阐述了“职业—人匹配”理论,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
  (1)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学海网
  帕森斯的理论内涵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特质,个人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理想职业。可见,认知自我,是做好职业心理调适的基础,是打开职业成功之门的钥匙。
  2.自我反省
  冷静与理智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切莫冲动和急躁。摆脱干扰,仔细分析是自身原因,还是用人单位的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用人单位条件太苛刻,冷静思考,有利于稳定情绪,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4.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当然,职业心理调适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自我重塑法,环境调节法,自我请示法等,这些都是克服和战胜不良心理的良好方法,当然,在求职择业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主要的还是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就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多接触社会,多方面体验生活,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的紧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从而开启自己美好的职业人生。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