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回应行为研究——以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为例

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回应行为研究——以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为例

日期: 2022/6/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 白硕 王杨

摘要:幼儿教师回应行为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主要因素。经幼儿园实际调查发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存在随意打断幼儿、差异化对待、缺乏引导性以及方式单一等问题。对此,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幼儿需求、提升教育机智以及养成反思习惯几方面,提出改善幼儿教师回应水平的策略,以期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
   关键词:师幼互动 幼儿教师 回应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师幼互动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由教师发问、幼儿反馈、教师回应三个环节组成。教师回应行为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评价与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师处理幼儿反馈的过程。有效的回应行为对于愉悦教学氛围的形成、平等师幼关系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通过幼儿园现场调查发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幼儿学习积极性,致使整体教学活动的质量降低。
   一、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回应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回应打断幼儿回答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无法收到幼儿提供的准确答案时,常常选择打断幼儿的回答,继续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数学答案的唯一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因无法及时获得幼儿准确的回应打断幼儿回答,忽略幼儿的主体性,妨碍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回应方式导致师幼互动机会缩减,教师回应行为失效的情况。教师回应打击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师幼互动的频率,影响整体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教师回应差异对待幼儿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未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差异性,回应幼儿的态度截然不同。教学活动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幼儿,对待积极发言的幼儿,回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对待调皮捣蛋的幼儿,回应多为否定和批评;对待存在感弱的幼儿,往往是选择性无视。教师回应行为因人而异,既不利于积极表现幼儿的个性发展,也损害了调皮捣蛋幼儿的自尊,又打击了存在感弱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对幼儿的差异反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教师回应缺乏引导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回应内容缺乏深度。教师的回应行为应以推进幼儿思维拓展为目的,帮助其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自身能力以及满足情感需要。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大多是重复幼儿的答案,或者是简单称赞幼儿的回答。这种机械化的回应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并未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引导,回应内容缺乏灵活性,难以引起幼儿的深层思考,师幼互动流于表面。长此以往,缺乏引导的回应会造成幼儿过于依赖教师的决策,难以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况。
   (四)教师回应方式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回应方式呈现单一化。教学活动中,教师难以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做出生动的回应,并且教师的回应方式多通过言语进行,忽略了非言语回应的重要意义。幼儿是多样化的个体,故而接收教学知识的方式也大不相同。有的幼儿通过视觉接收,建立起图示进行学习,属于视觉型。有的通过听觉接收,形成刺激进行学习,属于听觉型。单一言语回应行为,限制了视觉型幼儿认知学习的发展。久而久之,既不利于教学活动中师幼双方互动的积极性,又影响教学活动预期目标的完成。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回应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导致回应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渗透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最直接的表现是教师的回应行为。当前教学活动中,教师仍受到成人本位思想的影响,依旧将师幼关系定义为从属关系,忽视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幼儿个性特征的深入了解,违背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因此,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是改善教师随意打断幼儿回答的有效途经。
   (二)教师忽视幼儿自身需求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差异化回应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忽视幼儿自身需求导致。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特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是必备的教学素养。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预定活动目标,不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不同幼儿的需求,回应行为差别对待幼儿。因此,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才能改善教师回应中“因人而异”的情况。
   (三)教师教育机智不灵活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其教育机智不灵活。教师往往采取模糊回应或简单重复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回归到预先设计的活动中,从而导致回应行为收效甚微。一部分原因,由于教师过于依赖预设教学活动内容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另一部分原因,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出现的预设之外的答案难以招架,缺少应变反应。由此可见,培养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是改善教师回应内容缺乏引导的重要方式。
   (四)教师缺乏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缺乏教学反思屡见不鲜。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回应后选择继续开展教学活动,不会及时反思自身回应行为。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反思整体活动情况也较为少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回应水平的有效途经。教师不反思就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不能在教育实践中总结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导致教师单一方式回应常态化。因而可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助于改善教师回应方式单一的情况。
   三、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幼儿教师回应行为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
   教师回应行为是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体现,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是提升教师回应行为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教育观和儿童观。一教育观。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主要培养幼儿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应摒弃传统师幼之间的从属观念,与时俱进在师幼互动中以幼儿为中心进行回应,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助力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儿童观。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幼儿的视角来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而非主观判断。教学过程中认真的、耐心的去倾听幼儿真实的想法,及时回应幼儿,保障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教育观和儿童观提升,能够有效的改善随意打断行为,提高教师回应行为的规范性。
   (二)关注幼儿当下的需求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应面向全体幼儿,关注幼儿当下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个体差异、教学时长有限等缘由,教师难以注意到每一个幼儿。对此,教师应有意关注不同类型的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通过多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利用鼓励、线索提示、启发等回应形式进行有针对性教学互动,来保持教学公平。
   当幼儿回答问题时,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专注力都是极高的,此时教师合理的回应,便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对存在感低的幼儿可耐心的给予眼神上的回应,鼓励其积极发表自身看法;对于调皮捣蛋的幼儿应摒弃“有色的眼镜”,回应时可强调发言内容的优点,对其进行表扬;对于发言积极的幼儿,回应时可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幼儿进行深度思考。只有及时关注幼儿当下需求,才能有效提升教师回应行为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改善回应缺乏引导性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的回应行为缺少引导,导致教师回应内容简单重复,不能及时捕捉幼儿的回答中的核心内容,影响幼儿学习积极性。幼儿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适当的引导能将幼儿潜在的潜能转变为实践能力。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可通过认真备课和观察幼儿两种方式。
   一认真备课。备课是为了灵活应对教学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与幼儿的互动就越容易深入。二观察幼儿。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的人格特质,而且还要观察幼儿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征。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应对幼儿的意外反应时,才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机智。因此,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够提高教师回应行为的灵活性。
   (四)培养教师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有助于缓解教师回应行为单一化。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教师反思的习惯可从教师和园所两方面出发。一教师自身。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教学回应相关理论充实自身,并反省教学活动的中的回应行为与幼儿反馈,发现回应中的问题,总结自身不足,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二园所培养。幼儿园通过教学互评和观摩学习的形式,培养教师反思习惯。教学互评由园长带领,通过回顾-分析-假设-证明-总结这一流程,指出回应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丰富回应方式。幼儿园提供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让教师通过观摩优秀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回应方式,反思自身不足之处,提高教学回应水平。由此可见,培养教师反思习惯,能够提升教师回应方式的多样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高质量的回应行为需要幼儿教师以尊重、爱护、发展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互动,营造最适宜的教学环境,做到心中有幼儿,眼中有幼儿。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结合幼儿实际需求,灵活应对幼儿抛过来的“球”,及时、有效的给予回应。与此同时,还应不断积累、探究与反思,引导幼儿在回应中思考、在回应中学习、在回应中成长。通过改善幼儿教师的回应行为,提升师幼互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24:189.
   [2]蒋俊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指导语策略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59.
   [3]林波.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09):67.
   [4]刘华.新课程召唤启发式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