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应该借助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通过恰当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 阅读教学 作用 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下面我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谈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点。
一、朗读有助于理解文本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了自身的主导作用,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过分地强调了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把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损坏了文章固有的完整性和完美性,留给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肤浅和牵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着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通常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自读,然后交流体会。我常常抛出这样的问题:“在读这段话时,你想怎样才能读好,那些词句该突出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地去品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尤其是让学生陈述自己朗读处理的理由时,不正是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吗?由于是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所以学生在朗读时表现的欲望会更加强烈,情感会更加投入,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这时,任何精妙的分析相对于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都会黯然失色。如教《望月》一文时,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月夜之美,那种清幽旷远的意境如果仅凭老师分析,学生是很难以感悟和体会的,于是我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反复吟诵,去寻找关键词。通过轻声的朗读体会,学生找出了“安详”、“晶莹闪烁”、“江天交界”、“隐隐约约”、“银色的花边”等词。接下来就是朗读训练了,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月夜下景色是朦胧柔和的,应读出轻柔语气。”也有学生说“月亮是我们的朋友,它吐洒着清辉,给我们温馨,我们应该赞叹它。”还有的学生说“月光洒落在长江里,在流动的江水中,那千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多么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生灵啊!我们应读出惊喜之情。”学生的理解超出我的想象,这是他们用童心感悟和发现世界,这是朗读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只有在读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品读,学生方能真正理解文本,融入文本。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学一篇课文时,教师往往会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基本要求就是要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能正确停顿,读通句子。在多次朗读中,学生与字词句多次碰面,也就会认识了解它。尤其是通过朗读发现错误找出缺点,帮助学生改进。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是一个不断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伴随着快速的思维,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在读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尤其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而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语言。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鸟语》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段文质兼备,饱含着作者对鸟的喜爱和赞叹。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体会到“美丽矫健”、“歌声和软语”、“终日忙碌”、“飞行整齐”、“搏击风雨”等词语的优美,还感受到整齐的句式给他们带来的节奏美。多次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了词句,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表达。在后来的根据句式仿写中,学生的表达显得游刃有余,轻松自在。“从反哺妈妈的乌鸦身上,我懂得了孝心的可贵”;“从为树治病的啄木鸟身上,我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从牛鸟相依的画面中,我读懂了信赖的美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学生在朗读之后的当场描述。朗读真的为学生的表达敲开了一扇门。
三、朗诵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三部曲,而“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度最新版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学生的朗读体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与文本、与作者亲近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当然,如果长期地坚持训练,就会唤醒学生内心更多的情感因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用自己的情感诵读去感染学生,经常举行班级美文诵读比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听课的老师都感叹学生的朗读水平,感叹孩子们在课堂那恰到好处的情感表现。一次,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孩子们通过朗读把叶欣的果敢、坚毅、无私、博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当读到课文的结尾“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这句话时,听课的老师中许多也竟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四、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个体的朗读水平反映了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只有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学生才能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诠释表达出来。凡是朗读好的学生一定是热情开朗、聪明活泼,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他们心理素质好,上课自信,敢于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竭力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那些内向、胆小、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总是给他们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而提供给他们的朗读内容大多浅显易读,或是大家已读的内容,让他们读起来容易些,能享受到朗读带给他们的快乐。更多时还会用掌声去激励他们,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五、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既然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首先,要充公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果教师自身朗读基本功较好的话,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多一些范读,增强朗读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学习的快乐同,自觉地爱上朗读。
其次,要努力创设朗读意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浓烈的诵读氛围,使学生心入其中,才能真情流露。如在教《二泉映月》一文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阿炳多舛的命运后,随即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在凄切的音乐声中诵读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去聆听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去感受旧社会的黑暗、艺人的穷困潦倒。
再次,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朗读的方式很多,有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诵等等。但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要应文而异。如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公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文时,为了突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沉着以及德军的凶狠,我即采取了分角色朗读方式,方便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我还想结合本人实际谈谈朗读时如何引导学生对语调的把握。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把需要突出的内容以重音表现。殊不知朗读不仅要处理好强音,更要处理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清平乐•村居》的语调是恬静秀丽的,《黄河的主人》是惊险激昂的,《望月》是清幽旷远的,《二泉映月》是委婉连绵、深腾跌宕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清新活泼的……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课堂上多一些朗读,就会多一些情趣,多一些活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愿语文课堂上学生都能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