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校朗读教育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对语文素养进行了简要界定,对技工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现状、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朗读教育在技工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从语文课堂教学上、校园文化建设上两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朗读教育,建设书声校园提出具体对策,认为朗读教育是提升技校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切入点。
[关键词]技校 朗读教育 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探析
汉语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中华民族的语言,它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言中更稳定、更基础、更基本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修养,它具有丰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1]。语文素养有六个层次:必要的语言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修养、优美的语言和行为。语文素养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也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它是自我融入社会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二、技校生语文素养现状分析
1.语言贫乏,参差不齐。技校学生语言基础差,文化底蕴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突出。有的学生"买"、"卖"、"坐"和"座"都分不清楚;有的学生看不懂拼音字母,常用的字不会写。老师提问,往往答非所问。阅读文本结结巴巴,写作水平低,错词多,语言不畅,篇幅短。
2.普通话表达能力低。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位于广东雷州,一个欠发达地区。多年前,曾有调侃"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老广讲普通话"。而广东人讲普通话当中,"最怕"还是雷州人。大多数学生都受到雷州方言的影响。拼音x和q的发音通常是分不开的,i和u是常混淆的。即使是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学生也时有发音错误,感情生硬呆板。
3.物以类聚降低素养教育的效能。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不适应性,他们厌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且相当一部分个人文明礼貌素质、行为修养有待提高,不要提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优雅的言谈举止,不"出口成脏"就已经非常优秀了。这样一批人聚在一起,对素养正向提升却很容易产生负向效应。
三、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现状
1.老师不重视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只是走过场的形式。在课堂上,老师叫一个同学起来大声朗读,往往是提醒他不要分心。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往往是弥补学生在课前不预习,强迫他们读书,或者打破课堂上枯燥的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阅读没有指导作用,阅读之后,教师也没有时间分配进行评论。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装饰,没有实际效果,更不用说成长期的训练计划了。
2.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正确。因为教师不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学生不知道朗读的意义。他们只是由老师驱使朗读而朗读。没有思考,没有情感,见字念字,任务式地草草了事。
3.语文考核的局限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笔试还是技校考核的主要形式。评价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是很困难的。即使它被反映出来,它也只能机械地回答诸如停顿、重音等问题。到了技校,口语体单元虽然是作为了重点的教学模块,但朗读训练并没有被列入,考试测验里故然没有反映这方面的要求,学生的朗诵问题更加积重难返。
4.学生没有时间大声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提问与教学”一直在挤压学生的朗读时间,为了跟上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生的读书的时间不到5分钟,有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朗读。就变成了浪费时间。为了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经常看好几个尖子生,几部都是让这些学生来朗读,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就只能坐在位子上,却得不到练习。
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学生对普通话的朗读不感兴趣,而且基础不好。许多人在朗读时经常读错。一些教师在时间紧迫、教学任务繁重、效率低的情况下,失去了不断纠正和指导的耐心和毅力,只要求把生字词念懂就行了。在更深层次的指导下,教学方法也单调、机械、僵化,只有声音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的体验,只有表面的技能,而不是语言的意义,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下一篇就不知道如何处理。
三、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文章和文学作品)转换成一种更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语言是词汇、语法和语音的结合体。朗读作为一种声音语言,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语言,而且可以传达语调和语调中的“难以言说”的含义【2】。
1.朗读是文本阅读的催化剂,有助于提高输入语感的听说水平。朗读是书面语的声音,充满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敏感性。通过反复阅读和反复接触文本,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奏和感情表达。同时朗读是一个眼睛、大脑、嘴巴和耳朵协同活动的过程。当老师或学生大声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单词、耳朵听到的声音、嘴出声音和视觉背诵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通道。从而大大增强了语感对象和文本的理解。这就像观看舞台表演更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在文本的语境中自然地感受到文本的文本,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它往往比仅仅解释和分析让人们感觉更深刻、更深刻。
2.朗读是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口语和写作水平。学生的反复朗读会受到作者标准优美的文笔的影响。大脑皮层会过滤出一些连贯、系统和一致的语言痕迹。从而使大脑对言语的表达更加迅速、准确和敏感。通过语音输入和语感的积累,学生可以有效地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从阅读到写作,从朗读感受到写作趣味,通过文字的声音传达心灵的感受,这个过程也属于一种享受游憩的娱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习惯于写句子,加快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交流。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不仅可以模仿和消化作文的写作,而且可以在说话时发挥构思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确,口语表达更流畅准确。
3.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在朗读的背景下,以声音、旋律、生动音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视觉和优美的语言,流淌到听者的耳边,将激起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与精神。在生动的审美愉悦中,他们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然而,无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大声朗读,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你听到好的读物,也只是茫然不知所云,听不懂那优美的语言。因此,听众和读者的语言素质越深,他们享受的精神享受就越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与他的语言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张也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人类生活的活动"。通过朗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
4.朗读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性。学生朗读的书籍是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语言上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它还可以从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对书面语教学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朗读作品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能使声音、韵律、声调往标准化方向迈进。只有把音节放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发音规则。因此,朗读是学生掌握标准、规范普通话的最佳阶梯。朗读的作用不止于此。朗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启动能力、发声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多年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尤其是技工学校,都陷入了"教师主讲"和"重写、轻声"的局面。教师的对课文的琐细分析,对优秀作品进行解剖解释,它使学生听起来单调乏味,对课文没有感情。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再次审视朗读在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从朗读中感受到语言和语言的无限魅力。
四、加强技工学校朗读教育,打造书声校园
(一)加强课堂朗读训练
1.应考虑增设朗读指导课。我省技工学校的语文教材编写得非常成功,特别强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但朗诵知识和朗诵训练内容不足,因此教师没有指导性的教材,学生不把朗诵作为一种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若干课时,系统地讲授朗读的含义、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安排相应课时练习来加强。
2.善于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情感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朗读是一种传情艺术。朗读要很好地传递情感,引起观众共鸣,首先要融入情感,需要反复阅读和咀嚼语言,明确文章的思想,把握关键,进入作者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心,它生动地表达了文章的事件、意境、情感、趣味和语调,再现了人物形象,甚至表达了写作的魔幻般的趣味。
3.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来表达。在大声朗读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朗读的要求。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语言风格来确定阅读的语气。其次,我们应该对整个朗读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例如作品中抒情的地方怎么读?这次朗读的高潮在哪里?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多读、反复练习、朗读和背诵。
4.选择适当的训练形式(1)名家范读、老师教读。优秀的名人背诵录音、语音规范、语音优美、情感饱满,而且还是一种朗读技法的提示。此外,教师教读是非常重要的。乌申斯基说:"老师的个人榜样是年轻人心中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个人朗读和示范不仅是语文教师基本技能的体现,而且比简单的录音回放更生动、灵活、亲和。它提高了学生在教师中的威望,也是一个与学生心灵融合的机会。(2)学生互评自评。课堂上教师点名某位同学朗读语段,其他学生往往会觉得没有自己的事了,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尤其是当同学朗诵声量很小,引不起大家注意的时候,班里的学生便开始聊天、走神,搞小动作。为了增强全体学生的朗读学习参与性,在朗读之前,教师要求在座学生准备评点,那么同学们就会集中精神,认真聆听朗读,想想哪儿读得最好,哪儿存在问题,怎样可以读得更好,由此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朗读完毕后,也并不就意味着"任务结束",读完就算,相反,它要求每一个大声朗读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减少盲目性。(3)角色朗读。对更多的对话和更有趣的内容,采取"角色朗读",如《军刀》、《林肯辩护词》、《李肇星义正词严驳铁嘴》都是很好的对话朗读篇目,学生可以进入情境角色,深刻体验,帮助他们掌握不同的角色的不同的语调。(4)通过辩论、演讲比赛、音乐朗诵、作文、课本剧、绕口令等方式,采取竞赛、游戏等丰富多样的载体,有助提高朗诵水平。
(二)开展书声校园建设
让朗读重回校园,让书声是学校最大的声音,这是笔者的疾呼。学校应要策划开展系列校园朗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品牌活动,营造良好的"书声满校园"的氛围,使学习能真正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生活的需要。譬如,学校和班级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成果评比活动、朗诵比赛等,每月进行一次"读书之星、朗读之星"评比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引导和支持学生成立"朗读者"社团协会等等,通过这样手段,大力建设书声校园,为语文朗读教育提供沃土。加强朗读教育,开展书声校园建设,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甚至是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切入点,必将成为技工院校难得的一个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参考文献:
[1]张霄.语文素养.《神州》[J],2012,(02)
[2]杨爱霞.朗读教育新领域的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究[J],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