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均衡发展

日期: 2016/2/10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中学 戴慧君

摘要:在整个教育界都在强调:“促进公平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之际,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实现小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有很多方向可以努力,笔者试图在本文在教学理念及具体的教学方式上进行探讨。
   关键字:均衡发展 语文素养 教学行为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早就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全面的高考改革正在酝酿,少数省份提前试点,打破原来的文理分科,再次强化教育均衡性的重要性。高考指挥棒在指导学生要均衡发展,而作为一个老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体现教育均衡是每个教师都应深入探讨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学要实现小范围的教育均衡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纵向上的,高中语文教育相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甚至是高等语文教育的均衡;任何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环环相扣,影响学生的语文发展,二是横向的,体现在同一位学生身上,是知识点之间教育的均衡体现在班级之内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育的平衡。
   一、要实现纵向的﹑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均衡
   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会因为教师常年从事某个阶段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了解,从而造成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脱节,学生在升入新的阶段后,所学知识和前面联系不起来。长期实践下来,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标准,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学生而言,往往因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没有重视,到高中后就像进入了新的领域,漠生,难懂;而有些知识点的讲解或者有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却在各个阶段都在重复进行,或者说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简单粗暴”地让学生重复,这就是一种不均衡。虽然我国教育教学的理念在与时俱进,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考核机制,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自己应该了整个教学系统,要有“大局”意识,做到纵向上的教学均衡。
   二、要实现学生答题套路“形”和 语文素养“神”的均衡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①,现在高考的命题思路也越来越注重如何考察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②。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单靠哪个知识模块做得好或者重点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在平时看过这样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各个知识点的答题模式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题时套路的东西用起来很熟练,然后却很难拿到高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套路的训练,忽视了精髓即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说白了,没看懂一切等于零。就像打太极,动作套路练得熟了,就要有自己的对于太极的理解,才能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拳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得教授答题思路,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高中三年的初级阶段应当注重得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体会情感,带领学生品味经典,让学生多读书,多感悟,而不是高一就着急训练学生的做题思维,背诵答题套路。只有“形”和“神”兼备,才有可能真正做一个高考指挥棒下的“强者”。
   三、注重语文知识点的均衡教育
   语文教师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对于知识点上的重视有轻重之分,认为不经常考的,在卷面中分值小的或者课文中涉及不多的知识点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认为没出过题的文章不需要讲了或者随便提一提,反正不考。教师的这种不均衡的意识就会导致学生从小就对某方面的知识点不重视,不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例如《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是选修课本,没有背诵篇目,一些老师果断大胆得就舍弃了。事实是《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有很多意蕴隽永,内涵丰富的文章,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情感表达非常重要。放弃这些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文学即是艺术,支离破碎地解读是破坏艺术的美感”③,我们在教学中为在教学中加入考点的训练,往往会对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卸八块,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其实整体理解一篇文章本身就是语文考试最大的一个考点,但我们却因为眼前的、易见的利益忽略了学生自己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了。
   总之,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强调“平等”,而是要在教学理念上有改变,在平时教学采用的方式方法上要体现均衡的理念,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摆脱“长短手”,而成为一个“全能选手”。
  
   参考文献:
   [1] 雷实.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4.12
   [2]雷达 赵学勇 程金城.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