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全面发展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全面发展

日期: 2009-1-6 0:56:05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周稽裘

摘要:针对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缺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出发,阐述了在均衡、全面的发展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教制度。
    关键词:小康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发展;体制改革;机制创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基本建成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普、职、成教育相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框架。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学海网
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从外部环境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相匹配,以“四个服务”为导向,努力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从内涵看,这一体系不仅仅指结构,还包括体制部分,一方面要做到结构合理,进一步完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普、职、成教育沟通,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要求体制灵活、开放,与已经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它是现有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缺陷
    (一)发展不均衡
    这种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布局结构上的不均衡,实质上反映为职教体系与市场结合的不均衡。
    1.地区之间和区域内部之间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差距较大,其核心是城乡不均衡,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二元结构在职教内部的反映。江苏在全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仍呈明显的梯度状态: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教普教协调发展,200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而在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职教却成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思想观念、经济状况和财政能力等因素,苏北职教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江苏省职教整体水平的提高。
    2.受教育人群的教育保障体系不均衡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弱势群体身上,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下,进入城市的大批民工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 2印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又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我国至少有 1.2亿农村人口流人城镇,其中1/4至1/3为15-25岁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非正规就业,他们本来属于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在转移前没有得到相应的正规教育,在转移中也不易得到各种非正规的高中阶段教育或高等教育。从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来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55%,这意味着将有2— 3亿农业劳动力转为非农劳动力、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农村富余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一历史性的巨变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二)发展不全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但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与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不相适应,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急切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选择的需求。以民办职业教育为例,近几年来,国家对民办教育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后进一步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九五”以来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自身特点,民办职业教育在整个民办教育中所占份额很小,全国现有民办职业中学1040所,仅占民办教育机构总数的1.85%,占全国职业中学总数的13.3%;在校生38万人,占民办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2%,占全国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的8.1%。现阶段,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国家财政主要用于扶持基础教育的情况下,不建立健全多元的办学体制,职业教育发展将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不尽人意有多种原因,其中一条是民办教育发展机制不全面。在我国,严重缺乏在政府调控下非政府、非市场的第三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即缺乏社会公益性民办机制,这就是我国社会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机制不全面的重要标志。

   

学海网
 三、在均衡、全面发展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人点,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在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新形势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就农村谈农村,必须放眼全局,从“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思维出发,采取统筹发展战略,打破过去单一的发展模式。
    1.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在办学方向上,要打破职业教育服务面向的城乡分割局面,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要本着城乡统筹的原则,使所有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担负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任务。在专业结构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林、牧专业,必须考虑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统筹传统的农业类教育与工业类教育,统筹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分流。在培养目标上,既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培养地方经济的建设者和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的“新农民”,也要兼顾劳动力向省外、境外、国外输出,根据劳务输入地的需求培养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和“新公民”。
    2.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整体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必须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的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缩小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近几年江苏省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南北联动。今年全省职业学校面向西部招生520人,省内开展南北合作招生近1.2万人。南北合作的职业学校从招生、教学内容、就业安置一条龙统筹考虑,分段培养,形成了跨地区联合的专业教育链,这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苏北的生源优势和苏南的专业实践、就业优势,既为苏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适需的新增劳动力,又带动了苏北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3。统筹农、科、教和产、学、研多重功能的开发
    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成为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坚持以科研和产业发展支撑教学创新,以教学创新推动科研和产业的发展,从对科技知识的传播逐步走向局部创新,产生新知识、新技术,从技术推广逐步走向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校际合作、社会协作等多种途径创办科研型产业,进行新品种开发、新技术引进和应用研究,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前瞻性示范,在为“三农”服务的过程中追求跨越式发展。
    4.统筹学历性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发展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以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化的正规教育为主,但是大多数农民当前的紧迫需要是迅速就业和增加收入,无论是现有的成年劳动者还是今后的新增劳动者,都期望职业教育能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应从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并突出发展短期培训,同时通过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来改革办学模式,使农村职业教育既能满足农村劳动者多样化的学习意愿,为农民增收服务,又成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
    5.统筹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指引下,职业教育不应只是注重职业技能培训的狭隘教育,而应该成为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针对特定的岗位、工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又要为未来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趋势,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教制度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基本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与现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包括规模、质量)的矛盾,是教育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与财政性投入经费和高质量的师资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现阶段教育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因此,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办学形式和投资体制来发展教育事业。
    1.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建好骨干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相适应,地方政府有责任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统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院校,并加大投入,提高其质量效益。江苏自“八五”期末开始,在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建设“1122工程”,到“十五”初期在全省基本建成了100所具有较大规模、较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骨干、中坚力量。目前,江苏省常州、苏州、盐城、宿迁等市政府又突破了单个职业学校发展的思想局限,引进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理念,统筹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形成职业教育多个学校、多种层次、多样形式聚集性发展的超常模式,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
    2.探索市场机制,在允许获取合理回报的政策引导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是弥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加入WTO后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提高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但是,现在相当多的民办教育机构和国外教育机构举办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谋求回报和盈利,因此只能在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学校和专业举办,还不能全面兴办,同时必须加强管理,规范发展,使之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和良好的升学前景、就业前景,吸引学生及其家长投资这部分职业教育。
    3.政府要通过税收等其他政策的调节来扶持社会公益力量,完善投资机制
    用好用足现有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捐赠法规和政策,积极筹建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会,鼓励吸纳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依法落实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鼓励大企业独立举办职业学校,中小企业可与政府合作办学,以双赢为原则吸引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参与招工招生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和投资合作;探索中介组织创新,发挥行业管理和中介服务的功能作用,并在地方政府统筹经费中给予一定补贴,支持行业管理的正常运转。
    4.鼓励支持公办学校引人民办机制或采取国有民营、合作联办等形式
    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新型政校关系建设。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