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浅析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日期: 2009-1-6 0:50:10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东霞

【摘  要】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在回顾有关社会资本理论与发展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阐述,并从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等方面具体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在肯定社会资本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后果。

【关键词】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

 

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社会资本是从新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概念。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从功能、组织、结构有不同的解释和意义。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

学海网
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他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两个要素:第一,社会关系本身使个人可以获得其社团拥有的成员,第二,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另外,采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普特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他在其著作《让民主运作》一书中,普特南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了意大利传统工业社区如制鞋业社会资本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该书中,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道德的一种经济资源。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诞生并且体现于民众交往网络之中,由于长期以来民众对本地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社会资本逐渐演进成一种能够使人们互相信赖并恩恩相报的经济资源,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合作。普特南还认为,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资本的强弱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国提出并研究社会资本概念的是社会科学院的张其仔博士,他把社会资本简单定义为社会网络。之后,中央编译局的杨雪冬在总结西方学者众多关于社会资本定义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作出如下界定:“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沉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

在新经济中,社会资本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子。社会资本表示的是在一个组织网络能够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生产收益的情况下形成的“库存”。培养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传统体制下的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计划分配、统包统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了转变,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计划体制的格局,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也随之进行了改革与转变。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由原先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过渡,基本上是供需双方“双向选择、择优推荐”,高校的整个就业工作也开始走入社会化就业的道路。而在这过程当中,人们非常关注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规律的把握、运作。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这方面对于求职就业的影响近年来已被多位学者分析,本文则侧重于阐述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影响、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一步过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03年起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迅速增长,潘懋元教授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困难很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投入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感到最为头疼的是市场不规范、社会关系复杂、社会资本缺乏、就业信息不畅通。因此,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阐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分析社会资本的作用与意义

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信息网络、社会网络、机会能力获得的多寡、运用得是否得当)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求职者,在择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资本”对于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大学生择业的敲门砖、试金石。所以,笔者认为,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层次以及成功与否。

首先,从社会资本中信任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信任关系可以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层次,从而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福山把信任表述为一种社会资本,就是在商业、金钱资本外,信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资本,可以把信任这种道德理念商品化。他提到信任处理好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说法。社会资本可以协助获得就业机会,如果就业者的社会网络中有一位或几位成员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就有可能凭着与这些成员的特殊关系而获得就业岗位。

我觉得福山关于信任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目前的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他来说,所谓社会资本就是指人们在一个组织中为了共同的目的去合作的能力。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在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中都是没有过的,是由福山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信任程度不同,他将社会归结为两种,一种是低信任程度的社会,是指信任只限于血亲之中,如父子之间,仅仅在这个范围中存在信任就是低信任社会,另外一种是高信任社会,高信任社会就是信任超越血亲关系的社会,就是在一个超越你亲朋好友,血亲之外的更大的群体大家仍然有信任。他得出的主要结论就是说一个具有高度信任的群体,群体的道德水准比较高,信任比较普及的群体或就业双向选择有非常多的好处,高信任就业群体中成本降低,使之可以长期降低社会成本。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看,具体来说,从网络成员的作用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帮助者”,另一类是“间接帮助者”。在“双向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供需双方最大的障碍就是彼此了解不够,难以把握定夺。通过供需双方都比较依赖、信任的熟人即“间接帮助者”引荐,彼此心里都感到踏实,成功选择的机会自然会增加许多。“个人的社会资本存量主要不是由他自身的选择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相关社交网络中同辈的选择”(贝克尔)。如果熟悉了解你的人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或人事部经理即“直接帮助者”,他能认识你、了解你,那么,就业的成功性就大了许多,办事的效率也会提高许多。

其次,从社会资本网络的意义上来讲,社会资本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信任和社会网络。“这两种基本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信任在社会网络中产生,又是社会网络的“软件”;社会网络是信任生成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可以说是“硬件”的支撑。

学海网

网络是新经济下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社会资本不仅是社会上各种制度的总和,更是把各种制度紧紧凝聚、团结一致的胶合剂。社会资本降低就业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获取任何信息、传送任何信息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正因为它们能够节省成本、加速信息流动而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对于求职就业的大学生而言,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减少就业环节,缩短求职就业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某些有助于它求职成功的资源。一般而言,这些资源包括“信息”与“影响”两大方面,“信息”是在关系网络中传递的关于工作岗位的信息,“影响”则是在用人单位做出录用求职者与否的决策时关系网络所能发挥的作用。如下两个因素可以来理解这一作用:其一,在传统上,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其二,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市场的替代物,承担的是求职者与其就业岗位匹配起来的功能。

另外,社会关系网络是介于市场、企业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第三种配置资源的机制。社会关系网络往往起着替代正式制度的作用,而在配置资源功能上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我国最重视社会关系网络,也最善于编制社会关系网络,所以社会资本有助于大学生收集就业信息。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大量的劳动力供给需求信息交流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阶段,缺乏一定的公开性、易得性。大学生就业时也普遍感到最缺少的是及时有效、真实可靠的需求信息。目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有:学校就业机构、学院及专业教师、各类就业网站、各大就业市场、熟识的亲戚和朋友,简言之为市场渠道和社会网络两大来源。由于大学生个人与外界的联系有限,获取信息相对困难。如果通过学校的老师、自己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帮助建立起一个可信度比较高的信息网络。由于他们与你的亲情、友情关系,对你比较了解,请他们帮助你分析、筛选信息,显然是得力的帮手和参谋。

最后,从规范的方面来看,规范本身就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整个社会群体必须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条令来制约人们的行为。

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就业运作过程中形成一种公平的行为准则,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就业的发展。规范可以减少社会资本分布非均衡性过度的社会状况出现,规避制度漏洞引发的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效应,打破人力资源配置的垄断,以强有力的制度化、规则化建设来弱化权力组织化的操作与干预,倡导公正公平,抑制地位和关系资源的参与。强化从制度建设与实施的层面去规范和引导社会,使之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性社会资本。

当然,社会资本除了他的积极作用外,也有它的消极后果。

首先,社会资本拥有量的差异使非生产性行为收益显著,使毕业生群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不利于勤学上进、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等精神的培养。社会资本分布不均使人们可能通过非竞争行为获得关系收益。目前,市场机制的非竞争性行为突出表现在非竞争性同时存在于供需主体中。从供应主体看,非竞争性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竞争”强于“素质竞争”,从市场化需求主体用人单位来看,表现是为“关系竞争”大开方便之门。而就业市场机制的缺失以及用人单位用人机制的僵化,反过来又为非竞争性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关系收益显著。关系收益带来的示范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把更多的努力投入到“非生产性努力中去”。使得有些学生在行为和心态上都较为消极,荒废学业,放弃努力,认为就业有个好门路,学好学坏都一样,或者形成一味依赖家长的意识,并以“我的工作不用我操心,父母早就搞定”为荣;有的学生舍本逐末,花费大量精力去建构和营造社会资本而荒疏学业。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就业市场改革进程的推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能力本位型社会的建构。

其次,地方政府区别对待的就业政策加大了就业的制度运行成本。这种人为创设的不公平用人机制限制了区域内组织对人员的选择范围,造成了组织人力资本质量的递减,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减弱“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面对以上社会资本的消极后果,用人单位要打破各种求职壁垒,消除就业歧视和障碍, 自主选才,量才适用,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高校要培养学生在市场化推进进程中进入职业生涯所必须的公平理念、竞争意识、守法习惯和诚信精神,政府要加快就业市场化进程,打破就业中的地域、行业分割,消除就业壁垒,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机会公平。就业市场化要以实现和维护就业者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合理的制度为保障,规范操作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惠斌, 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 张其仔,《社会资本论?D?D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3] 普特南,《让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福山,  《信任》,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5] 赵延东, 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