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资源聚合

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资源聚合

日期: 2009-1-6 0:47:46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现平,徐佳丽,易

摘要: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纷纷加大职业教育办学力度,或创建职教园区,或校企多元合作,或学校、行业联手走职教集团化之路,探索出不同形式的职教发展模式。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伙伴关系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开发区职业教育资源聚合是在原有区划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之间、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一种以空间地域范围为界限,以地域内所有职教资源范围内利益主体的相互合作。
    关键词: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资源聚合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继经济特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和倡导下,赋于类似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参照经济特区的某些做法创办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4年创办以来,迄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光辉历程。

学海网
目前,基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就具体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趋势看,已从最终生产环节向零部件生产、材料工业等产品生产的中上游环节转移,带动了“引进型”产业的国产化过程;同时,也加快了从低层级加工贸易模式向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的转变,改变了劳动力单纯从事加工制造的状况,从而延长了本土企业产业链,提升了产品质量,实现了树立本国品牌企业的目的。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目前部分发展趋势好、规模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纷纷加大职业教育 (含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力度,或创建职业教育园区,或校企多元合作,或学校、行业联手走集团化之路,这些发展模式为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模式
    北京市采用政府贴息贷款、资产置换和财政投入等方式,筹措资金14亿元,重点建设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是国内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最大的职教园区。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标志性的北京市教委直属10所职业学校落户于此,其平均占地面积为24万平方米,校均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总值4500万元,在校生规模为 6500人。北京的职业教育已基本走出小而全、效益差的低水平发展状态,正向大规模、集团化、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全面发展。
    职教园区主要举办高、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并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职业技术培训。职教园区所设专业几乎涵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主要专业有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光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生物化工、生物医药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模具制造、工业造型设计等近30个。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从业人员中,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有相当比例,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高科技公司占38%,北京现代汽车集团占54%,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占63%,到2008年,北京市每年平均要补充中等技能型人才8.7万人。把职教园区办到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并使职教园区具有国际竞争力。此外,北京市职业教育实施了“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置基本形成了与开发区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格局。
    (二)苏州工业园区培养外企灰领的模式
    在苏州工业园区,许多外企老总喜欢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称为培养优秀“灰领”人才的“西点军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总裁林靖东先生赞誉学院为“园区之珠.,职教之光”。学院成功地借鉴了新加坡、日本、德国的职教经验,与企业紧密合作,成为培养技术灰领的摇篮。一是充分利用外企管理优势,组建阵容强大的董事会。学院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部门、中外著名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高校组成的学院董事会。外企董事作为学院大政方针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从制度上保证学院办学方向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二是充分利用外企人才优势,形成优秀的兼职教授和顾问团队。在学院一级有以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开发委员会”,及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学院专业设置;各专业组建了主要由外企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每个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核心技能和技术市场的变化,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调整提供咨询和建议。三是充分利用外企设备优势,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企业已向学院赠送了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建立了艾默生电气、博世、北大方正等高水平实验室,还与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三星培训中心”。四是充分利用外企技术优势,为学院培训师资力量。为了更好地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博世汽车部件、飞利浦创能科技、三和科技等公司还特地选送学院教师赴荷兰、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地参加专业培训,以获得公司培训师资格,从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被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和上海浦东的外商投资企业争相聘用,其中一半以上被名列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录用。80%以上毕业生担任企业的班组长、生产线长、技术员、部门主管,成为活跃在外企关键技术岗位上的灰领军团。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一是为企业开设定向班,开展“订单式”教育。学院按照外企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商定课程设置、共同制订教学大纲,为企业定向培养员工,企业参与部分教学。二是为企业开发培训课程,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学院通过走访、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需求,然后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向企业发布。学院还组建了“外企培训俱乐部”,经常邀请专家授课,并向俱乐部成员开放。
    (三)宁波校企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
    保税区作为浙江省、宁波市利用外资的战略重点和重要基地,已成为跨国公司、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台商投资密集的区域。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在区内设立5000多家企业,形成计算机、半导体光电、精密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等7大产业群。到2010年,宁波保税区内的大型生产型企业共需6万多名各类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毗邻宁波保税区,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在基本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探索形成了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地方示范性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惟一的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和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学生在实践中接受训练,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每年学生还没有毕业,便被区内企业预聘,近年来平均每个学生都有3个以上岗位可供挑选,就业率接近100%。
    学院建立“宁波保税区培养基地”,与保税区十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浙江省近20所中职学校也纷纷加盟,实现了区域企业、中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从2004年开始,学院牵头成立“大港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跨地区培养人才的实践,先后与贵州、陕西、安徽、宁夏、新疆等地高职学校建立东西部合作办学关系,采取“2+1”模式,学生在西部高职院校学习二年,第三年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专业培训和企业实习,并落实学生就业。
    学院还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寻求合作项目。学院组织了多次由化工、模具、机电行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及各有关企业参加的产学研合作现场交流会;召开了浙江省注塑机特色产业基地信息服务与科技合作洽谈会,邀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机电研究所、浙江大学等10余位专家学者,为注塑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学院成立的“大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先后举办了“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项目申报”的培训和“企业信息化”讲座,为企业培训了骨干技术力量。中心通过北仑网上技术市场这一平台,牵线搭桥为宁波生方横店电器有限公司等 20多家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并积极为企业上报技术创新项目做好查询、整理、服务等工作,提高申报项目质量。同时,积极进行企业信息化调研,走访企业200多家,了解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情况,并以 80多家重点企业为样本,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
   
学海网
 (四)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模式
    据青岛市劳动部门统计,目前该市118万名职工队伍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3.4万人,而青岛市作为建设中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据预测,到2008年,该市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需求总量为11万人,缺口达7万人。为此,青岛市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联合青岛市27所职业学校和21家企业,组建成立了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新成立的职教集团以专业为纽带,以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把教育和产业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育和经济的共赢。
    集团以培养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工科人才,接收农村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为重点,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青岛市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压力;有利于解决“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等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软肋”问题,也有利于解决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矛盾。在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教室与车间是“二合一”:学生实际操作遇到难题时,离开机器走几步就到了“教室”,听完教师讲解后可以迅速地回到机器旁再进行操作。据介绍,学生临近毕业,学校还在教学中模仿企业“三班倒”的作息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后能更顺利地进入角色。
    青岛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由成员单位组成,实行理事会制。集团立足于现代制造业服务的协作、合作组织,在专业布局、教学标准、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实行必要的统一规划、管理和考核;在师资、实验实习设施、职业技能鉴定、课题研究成果、教育信息、招生就业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强化技能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职业学校间的学分实行互认;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可以统筹协调;课程、教材可以统一开发。青岛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模式正朝着产教、校企、城乡、校校间“零距离”结合的方向发展。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的资源聚合
    (一)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
    今后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明确了今后发展职业教育的总方针是“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按照这一指导方针,职业教育自主办学的方向主要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重点扶持和推动办好一批示范性的骨干学校,同时探索办学体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教育股份制、一校两制、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试点,发挥政府办学的主体作用。第二,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中的作用,提倡校企联合,推进产学结合。第三,发挥新型经济主体办学的作用,主要指大型股份制企业、非国有经济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以及中外合资办学。第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主要指发展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
    各职业院校,应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学院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手段。例如: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并以与现代服务业互动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其先进性体现在产业、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开发区数控人才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各种数控应用人员都有大量需求。同时,数控人才的需求层次已逐渐高移化,只会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应用能力较强的“蓝领层”的比例将逐渐下降,而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自动编程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旺盛。大中型企业普遍认为,制造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是:数控加工与刀具、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数控机床操作与手工编程、 CAD/CAM自动编程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许多企业还一致认为,引进的国外“高档型”数控装备,要求数控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阅读外文资料。随着网络数控的发展,数控人才不仅要熟悉计算机,还要精通网络知识。
    (二)职业教育资源聚合促进共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大会”的报告《职业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中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与实施都必须通过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伙伴关系。”
    这种合作伙伴是职业教育实践所需的重要资源,职业教育资源聚合的发展模式符合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它是在原有的区划教育管理和院校教育管理之间、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一种以空间地域范围为界限,以地域内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范围内利益主体的相互合作。
    目前,开发区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在学历教育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分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职业培训领域,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部分企业 (行业)都在举办各类培训,且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缺乏系列化和延续性,使受培训者有无所适从之感;在成人教育领域,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多头管理,标准差异很大。可以说,开发区的职业教育市场是一个未经充分开发的、不完善的市场。因此,职业教育资源聚合发展,对开发区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办学实力相对较弱,经验也较为缺乏的职业院校来说,聚合有利于改变职业院校不受重视的弱势地位,也使“孤军作战”的职业院校更有可能形成合力,产出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并使得职业院校在教学水平、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能够带来本企业所渴望的人力资源,或分担风险,或提供新的投资机会等优势。如院校可以专门划出校区的一部分,无偿提供给企业建车间,既找到了合作办学伙伴,又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条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扩大企业教育规模,提升培训水平,建设好学习型企业。对政府和社会来说,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合理性,抑制浪费。
    (三)聚合教育资源有利办学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双重属性,能够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因此,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如同鱼水关系,彼此不能分离。纵观世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自于行业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及变化,来自于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直接的参与和支持。聚合的职业教育资源,再通过一定的教育资源的利用原则、方式、方法,能为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上积极发展、投入上相对有限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办出特色和水平,只有坚持走产学结合、内外结合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办学运作模式的多样化。教育资源聚合的办学模式可以有:中、高职衔接办学——贯通培养,目标明确,内涵发展;依托地方政府办学——教育与经济结合,学校发展与地方建设规划同步,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托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办学——信息通畅,资源共享,保障就业;依托产业或企业办学——产教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双赢发展;依托社会力量办学——吸引教育投资,拓展办学渠道,扩大教育资源,满足社会需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总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行业性、区域性、时段性和外向性等特征,由过去的自我发展为主,变为以社会需求为主,逐步建立与经济多元化和办学主体多元化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06-08-30.
[2]培养外企灰领的“西点军校”——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记实[N].中国教育报,2003-06-14.
[3]职业教育需要构建完备的发展体系[N].中国教师报,2005—12-01.
[4]近30所职校联合21家企业组建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N].中国教育报,2005-08-24.
[5]广东组建首个校企合作型职教集团[N].中国教育报,2006-06-29.
[6]易元祥,沈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