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当代大学生不就业现象的探析

对当代大学生不就业现象的探析

日期: 2009-1-6 0:23:00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 艳

  【摘要】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不就业。“不就业族”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不就业的种种现象和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不就业;对策
 
  当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为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到处奔波时,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却选择了不就业。与社会上的失业青年相比,他们学历不低,也不缺乏就业优势,但他们却以种种理由“拒绝就业”。青年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青年大学生的不就业更是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学海网

  一、大学生不就业的现实状态
  (一)校漂族
  他们已经不再是学生,但依然过着和在校生一样的生活:在学生饭堂吃饭,到图书馆自修,种种原因促使他们继续留在高校生活,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1]。
  1.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使一些毕业生一时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选择在学校住,可以在留恋校园生活的同时,把学校作为就业信息的集散地和过渡场所。
  2.部分人对学生身份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的种种礼遇、优待产生了心理依赖和满足。一些家庭条件较好,没有生活压力的人,不想因为工作而脱离早已熟悉的校园,为继续享受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们选择“漂”在学校。
  3.不甘心失败的考研落榜生,为追求更高的学历和增加就业砝码而再次参加考研。住在学校,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众多的考研信息,相对适中的生活成本都在无经济来源的他们可接受范围之内。
  4.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找份工作是而轻而易举,但他们不想被就业束缚,为了使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好的前途,于是选择出国。在学校是为了攻读外语,为出国做准备,或者等待办理出国手续。
  5.还有一些边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毕业时未能拿到毕业证或者学位证,影响了正常就业。即无法找工作,又无颜面对家中父母,因此他们也不愿意离开学校,而选择在学校复习备考,力争早日拿到毕业证书。
  (二)啃老族
  到了毕业却不就业,依靠父母养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被称为“啃老族”。除了个别家庭经济较好外,大多数都是依靠父母微薄的收入过着紧紧把的日子。而且由于无业可就,他们整天睡觉、上网、闲逛,变得懒惰、萎靡、不思上进。久而久之,整个人处于一种颓废状态,因此,有人说“啃老”现象是一种“精神颓废症”。在当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中约有20%左右属于主动放弃就业[2]。有些人一开始已经找到了单位,但很快就嫌待遇低,工作辛苦,于是频繁跳糟,不断变换工作,最终放弃工作而离职“休养”。有些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刚走出校门即缺乏创业目标,也缺乏创业能力,无论是在寻找商机,还是在开拓市场方面,能力和经验都显不足,既创业不成功又不肯给人打工,只好暂时依赖父母养活。还有些大学生一开始就抱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对工作挑三捡四,认为低收入岗位对自己太“屈才”,心高气傲的个性使得他们抱着找不到满意工作干脆就不工作的态度。
  (三)垮掉族
  有些大学生即不想出国、考研,也不是因为找不到好工作,而是认为在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下,找工作没什么意义。觉得工作中的许多人和事与他们理想中的相差太远,心理难以接受。他们追求和享受自由完美生活,所以他们宁愿“垮掉”,也要选择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不就业人群不在乎职称、干部身分、甚至户口,而是按照自己的择业意愿去选择生活。
  二、大学生不就业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多年扩招,使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仅2006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就达400多万。除新增毕业生外,每年还有近15%的往届生不能按时就业,待业大军的逐渐庞大,使得竞争越来越强。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9月,全国近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70%左右徘徊,越来越多的人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
  2.在内地,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西部省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臃肿,几乎没可能安排大学生就业。而国企普遍不景气,经济效益不好,接收大学生的能力就更有限了。即使有关政府将大学生分配到相关单位,这些单位也无法给他们安排岗位 [4],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消极等待,不如积极考研,另避生路。
  3.个人社会关系网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中依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4]。不少失业大学生都缺乏社会关系网,能为其介绍工作的有地位的社会关系有限。在这种长期的求职过程自然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社会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可信度。
  4.近年,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群体创业的意愿也在逐年提高,但创业环境依然不理想。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尴尬之事,欲爱不能。如他们在处理各种工商、税务等关系上缺乏经验,创业资金无法轻易满足,创业条件其实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二)个人因素
  1.尽管就业人数逐年壮大,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地域、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的诸多要求,使自己面临低不成高不就的局面。
  2.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在家庭的大树下乘凉,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根本不想面对就业压力[1]。
  3.面对“硕士、博士多多益善,本科等等看,专科生靠边站”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选择暂时不就业,为考研而闭门苦读,通过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提升竞争起点。他们“今天不就业”的理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就业”。

学海网
  (三)教育体制
  1.高等教育的收费,使每年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为家庭消费的首位,供养大学生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有些甚至负债累累。因此,毕业生选择高收入工作正是为了追求教育投资的回报。
  2.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道德、心理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滞后于学生思想变化,面对强大的竞争,学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唯有选择逃避。传统教育思维认为毕业后找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学校和家长也一直鼓励学生考研、出国、找个稳定的工作单位,而在学生自主创业,适应环境方面教之甚少,导致不少学生出现价值观偏差。
  3.尽管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专业设置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但事实上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少需要2-4年的时间,并且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调整设置专业涉及到师资、设备和资金投入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又较快,可能等你培养出来了,市场需求已经变化了,这种供求关系的错位,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5]。
  三、解决对策
  解决失业大学生的出路,在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
  (一)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走“先就业后择业”之路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是社会普遍共识。通过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行情,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制定出合理的“价格”,即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又能体现自身价值[5]。要让学生认识到较高的期望值导致不能及时就业,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打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先就业,可通过工作积累社会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竞争力,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要改变“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传统观念。如日后想创业,这些工作经历也是经验、经济和能力的有力保证。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治疗“精神颓废症”
  学校要以“两课”及就业指导课为载体,同时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承受困苦的勇气。教育他们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建立“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就算就业”的思想[5],面对就业困难,要迎难而上,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逃避。
  (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更多的扶持
  国家领导人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创业奖”颁奖礼上强调:“青年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要给予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为其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指导课,对学生在创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设立创业基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家型就业指导队伍[4]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是宣讲就业政策,陈述就业程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毕业生对更高层次的就业指导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就业指导课要实行“全程化”教育,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让竞争就业的观念贯穿和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促使学生在危机中不断完善自我。就业指导人员要将指导课程扩展到职业测试、职业规划、职业训练等方面,不但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熟知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还要把握市场,懂得市场营销知识,积极开拓本校的就业基地。只有建成了职业化、专业化的专家型就业指导队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五)制定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
  要想办法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避免用人单位的“人才浪费”和恶性竞争,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另外,将大学生就业纳入到社会保障体制中,使暂时未就业大学生享有生活保障,减轻由此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同时,要放松大学生就业的资格条件,消除成绩、学校知名度、性别、户口等方面限制,促进大学生的合理流动。
  (六)高校自身建设要找准定位,形成品牌[4]
  相对名牌大学来说,普通院校学生的就业困难较大,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营得市场,必需要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如应用型理工科院校,要从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入手,培养出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人才,自然毕业生也就会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总之,大学生不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如何对“不就业族”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是当前关系国家、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一个值得思政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探索,2003,(10).
  [2]尹卫国.“啃老”是一种“精神颓废病”[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9).
  [3]米兰兰.毕业时,我们选择垮掉[J].在线,2005,(11).
  [4]王效仿.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失业问题(下)[J].青年探索,2004,(6).
  [5]王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探索,2004,(5).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