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孔子游春》中的两处仿写
关键词:仿写、孔子游春、原文、感悟、运用
两年前,我曾带领现在班级的学生共同参与《人物传记——孔子》师生阅读活动。缘于对伟人孔子的景仰,本学期我选择了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一课作为自己校内研究课的执教内容。教后反思,得失有之,现仅对文中的两处仿写谈谈自己的看法。
仿写,也可以称为迁移表达,就是模仿范文作文。它好像小学生写字要临帖一样,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也就是让学生运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语言文字、精彩片断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以期用阅读中的收益来指导写作,并在写作实践中巩固阅读的收益,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在《孔子游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仿写。一处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节,即把大自然比作母亲,择其景而喻。另一处出现在“孔子论水”的教学后,让学生仿孔圣人谈谈由水而生的感悟。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这两处的仿写呢,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原文,品原句。这个过程正如学生写字临贴前的赏贴。比如在仿写泗水河畔美景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中的原句,从中找出这些句子的情感特点、结构特点及修辞特点。通过诵读学生有感而发:“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句子读起来很美”、“读了这些句子我感觉到了这时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让学生放飞思维去寻找与“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主题相关的景点进行描述。于是乎“隆隆的春雷”、“绵绵的春雨”、“天边的朝霞”、“潺潺的溪水”、“粉红的桃花”等等便成了学生赞美春天的灵动视角;于是乎“隆隆的春雷是她催醒冬眠动物苏醒的号角。”“绵绵的春雨是她甘甜的乳汁。”“湖面的涟漪是她温情的微笑”一句句充满诗情,洋溢春色的句子便从学生口中流淌出来。如果说原文中的句子让人觉得泗水河畔的春意盎然,那么学生的仿写句子则让春意更浓,更具诗意。可以说仿写也能仿出创新珍品,源于课文而胜于原文。但在习作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即学生在仿写时忽略了“丰富的想像,恰当的比喻”这一要求,或说是想象不当,比喻不妥,如同学写道“河畔的垂柳是她挺直的腰杆”。部分同学的语句比较干涩,不够生动和详实,如他们写道:“湖面是她的脸庞。”还有些学生的语句与文章的主题情感基调不符,如他们写道“绵绵的春雨是她伤心的哭泣。”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都与学生对原句的阅读不够深入有关。因此读懂、读好、读透原文是仿写的必要条件。
相对于第一处的仿写,第二处引导学生模仿孔子也来论水、仿写则显得较难些。因为春天的景色毕竟见过,体验过,感受过,而学生对水的感悟则会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而不够深刻。因此仿写起来也就显得捉襟见肘。教学中我还是借鉴了第一处仿写的方法:先观原文,品原句。我出示第八自然段课文,把表示水的“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品质特点的词语省去,让学生读描写水表象的语句来体会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特点,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孔子的高明——能从平凡的流水中感受到无穷的道理,理解一个真正的君子是怎样的,深刻领会这段文字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四句话的结构特点:即都是先写水的表象特征,然后感悟其表象特征下的品质特点。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想想水还有哪些表象特点,学生通过与原文对比陆续得出“水清澈透明”、“水满则溢”、“水能容纳百川”、“水可穿石”、“水能小能大”……当教学至此时,此处的仿写可以说即将大功告成。因为学生由表及内,把水的表象特征与品质特征相衔接,应该说还是较易的。正因为这样,在此处的仿写中,课堂上涌现了许多闪现出学生智慧光芒的语句,涌现了许多极具思想和灵性的“小孔子”。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而仿写则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它既是对原文的拓展、延伸,也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更是一种“转换”, 即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通过仿写把平时所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地运用出来。这种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和习作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