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日期: 2024/8/20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小平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南京 211300)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2024年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以高淳中专校为例》(课题编号为XHZDB2023020)阶段性成果。
  
   摘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新时代大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响应政策号召,从劳动教育入手,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劳动教育在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职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借鉴。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
  
   前言: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已成为中职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普及劳动教育,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虽然其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但也面临着很多困境,例如劳动教育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劳动教育项目开发拓展不足等,导致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受到阻碍。
   1.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1.1有利于实用型人才培养
   对中职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与工匠培养的意义都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与中职学校办学目标不谋而合。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中职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愿意在实践过程中实操自身专业技能知识[1]。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可以树立学以致用的观点,愿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升自身专业基础知识,也可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有利于先进劳动者培养
   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上,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市场发展趋势,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注重学生的劳动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向前进。在劳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只有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过程,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劳动道德品质。而依托劳动教育来培养工匠精神,可以让学生在劳动道德品质基础上,树立爱岗敬业的态度,培养符合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劳动者。
   1.3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除了有利于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先进劳动者培养外,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还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中职教学来说,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2]。学生只有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中职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托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迁移,提升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
   2.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
   2.1劳动教育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缺乏对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的重视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最大困境。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课程体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改进,劳动教育已经落实,成为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素养。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中职院校并未重视劳动教育,更不要提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导致部分学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严重不平衡,“五育”并举理念并未得到很好地贯彻[3]。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很难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态度精神,实现全面发展。可见,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2.2劳动教育项目开发拓展不足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已经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作为教学任务下达给劳动教育教师[4]。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大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选择教材,再根据教材来制定相关教学活动,也就是结合教材和课程安排来制定劳动教育项目,并不会考虑到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不会从学生成长特点和专业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设计劳动教育项目,导致劳动教育项目并未落到实处,开发不够充分,拓展性不足,导致劳动教育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效用,更不要提凸显工匠精神。从教学认知方面入手,大多数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只是一项常规的教学任务,与其他课程并无差别,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开发劳动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不够,影响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导致学生认为劳动没有意义,劳动是一件无趣的事情,从而丧失对劳动教育的兴趣。
   2.3劳动教育中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评价
   对中职学校而言,在组织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评价机制相对成熟,可以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考勤、工作成果和工作体会等展开评价,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由于工匠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导致其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一方面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工匠精神渗透培育效果的科学评价,也就是很难评价工匠精神是否渗透到劳动教育中,渗透的效果如何。另一方面是对劳动教育课程、活动实施后,学生在工匠精神层面收获的科学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凸显工匠精神的育人效果,育人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常在学生毕业走向岗位后才能凸显出来。因此,对中职劳动教育来说,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很难进行评价,缺乏科学的监督和管理,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凸显工匠精神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劳动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3.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融入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是当前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职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响应“五育”并举号召,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体来讲,中职学校可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生源情况、专业培养任务等,依托学校、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形成合力,推动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发展,保障学生在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工匠精神,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确保劳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熏陶。此外,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保证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同步发展[5]。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中职学校也可以通过劳动课以及劳动法等课程的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创设情境突出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如何在劳动教育凸显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将工匠精神完美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感知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就应该从情境创设的方方面面入手,根据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测试情况,依托情境,激发学生自我能动性,帮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学习观念的长久变更,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长效意义,引导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向前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中职教师可以从突出学生认知行为特点入手,在课堂上注意工匠精神的传播,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学校在加速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教材,将学生就业与领域相关的模范人物进行联合,依托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凸显工匠精神内涵;此外,也可以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劳动场景呈现在课堂上,如学生最常见的家务整理等,采用生活化的场景方式,凸显日常生活中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工匠精神。
   3.3家庭联合开展劳动教育
   对中职教育来说,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因此,中职学校应联合家庭这一平台,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中职院校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联合家庭力量,共同制定劳动教育培养机制、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等,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同时,在劳动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家长要和教师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二者之间可以随时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商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确保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教育目的实现,将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实处。此外,为更好地保障家校合作地顺利展开,中职学校也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设立相关负责人,保证家校双方信息的同步性,共同努力,推动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同步发展,凸显工匠精神[7]。在这样的方式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4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选择劳动教育实践项目
   在合理选择和开发劳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从不同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劳动教育项目,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引导学生在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接受工匠精神熏陶,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培育。例如,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当下市场实际需求,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企业用人标准来训练、培养学生,采用过程评价手段,提升学生专注认真的态度以及精工细作的专业技能,将工匠精神贯穿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全程[8]。同时,学校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模块化等新型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凸显工匠精神内涵,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深入贯彻“五育”并举理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5不断完善工匠精神培育需求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及工匠精神的真实效用,凸显其评价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中职学校应意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放在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采用学生个人档案的形式,详细记录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成长状况,并根据项目的不同,对学生的各项培养记录展开评分,并将这一评分纳入学生整体评价考核体系中,与学生的毕业挂钩,突出其重要性。其次,中职学校应从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现状出发,构建评价机制的长效改善机制,确保评价价值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凸显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最后,为确保评价效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记录更多的劳动实践课情况,并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中职学校也不能忽视评价结果,可以依托评价结果,反思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措施,提升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中职学校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创设情境突出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家庭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选择劳动教育实践项目、不断完善工匠精神培育需求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方式,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五育”并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鲁曼.劳动教育在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研究[J].文化产业, 2021, 000(022):P.36-37.
   [2]喻倩.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 2022(009):000.
   [3]王丽娜,刘云祥.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1):6.
   [4]余思维.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分析[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20, 000(012):39-40.
   [5]贾尧宋增文高姣姣.劳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40(1):80-82.
   [6]梁冀豫."工匠精神"引领下中职1+X证书制度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上旬, 2022(8):0241-0243.
   [7]冯国铜.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7):138-141.
   [8]兰礼波.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J].好日子, 2021, 000(012):P.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