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工匠精神的探索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工匠精神的探索

日期: 2023/12/24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赵常

(泰山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工匠精神的探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课程的建设的实施思路首先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其次是创新课程教学建设,创新教学教学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成果,最后是创新教学效果评价;课程建设重点措施是转变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采用启发式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学实践手段。课程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案,课程标准等方面具有创新优势。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目标;重点措施;创新优势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阐述的重要指示精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北京召开的学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见解,这些观念的提出给我国教育领域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课程思政不再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专有内容,各类应用型专业也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迎來全新的改革时代。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蕴含了诸多如“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标准化”、“质量意识”、“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教学领域是当前全国教育领域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话题,课程思政逐渐成为了我国专业教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实践、新理念和新形势,作为高职机械类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高度关注的前沿问题,以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视角,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以课程思政的应用指导意义,找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思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思政的改革能够真正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创新意识、传承工匠精神,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建设实施思路如下:
   第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应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实践应用“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第二,创新课程教学建设,形成一系列课程思政的教学文件。主要包括体现课程改革思路的教学大纲、教案等。
   第三,创新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由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与思政课教师共建的教学团队。要由1名思政课老师作为课程共建人,共建人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的收集、编写、应用等方面进行指导。
   第四,创新教学成果,建立课程案例库。选编5个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资料。
   第五,创新教学效果评价,制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根据合同法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和教学过程,制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1]。
   课程建设重点措施如下:
   第一、转变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传统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多采取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学生对于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知识的接受大打折扣,更使得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而将思想道德内容融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知识讲授的“渗透式”教学模式更强调发挥学生在合同法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与主体性。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与思想的转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兴趣与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性,从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理解并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更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特别是案例研讨、实验课程等教学形式更易于让学生形成追求真知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专业人才[2]。
   第二、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课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第三、采用启发式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整个德育与智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渗透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立足课堂,搞好搞活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机械地、枯燥地逐条讲解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知识,坚持采用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启发式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在相应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便可以穿插进相应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堂教学。比如焊接工人卢仁峰经过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在一次水管爆裂事故中,大家都束手无策,而卢仁峰只用了10分钟就焊接成功。这样的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与价值,激发学生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3]。
   专题研讨法。为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而设置相应专题。如以精益求精的主题为例,在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等教学内容中引入“追求极致精神”、“标准化意识”等概念,让学生自由探讨对这些概念的初步认识与理解,并有针对性地掌握公差的专业知识,同时深刻体会专业中如何体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第四、充分运用实践教学手段。工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重视对工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充分运用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讲授与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如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案例、自主分析案例并进行课堂汇报,从而掌握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认知。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某一个专题,组织学生到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去调查收集课题资料。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邀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课堂做报告、组织学生旁听技术人员在企业生产制造中的经典案例,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最为工科专业人才的成就感,让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4]。
   教学基本内容与安排如下:
   第一、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的融合点。本课程内容共分四个部分,即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知识与工匠精神概述,互换性、尺寸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与检测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中渗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圆锥公差与配合、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齿轮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公差与配合,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的讲授中将从实际案例中体现工匠精神。
   第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公差和测量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机械专业课的必由之路。本课程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将采用讨论教学形式,还将邀请机械工程师到校进行实务与实践经验传授;师资队伍以应用型、双能型和实践性教师为主组成;采用更多案例、实景体验等教学手段与方法。
   第三、本课程预期目标:初步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熟悉有关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了解各种几何参数和典型零件的有关公差标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规定做主要论述;正确识读、标注常用的公差配合要求和典型零件的公差要求;会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计量器具,能对一般几何量和典型零件进行测试;并能准确查用表格,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中,为培养未来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及精神品质。
   第四、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单单是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教育任务,在全国教育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课程思政成为了其他专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教师要充分了解自身专业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专业思政教育资源、强化专业教师思政教育主体地位等方式提升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帮助本科院校快速形成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应用型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5]。
   课程建设创新点:
   第一、创新合作机制,拓展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德育融合的重要基地。
   强化教师影响力。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把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6]。
   加强协同育人。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其他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有机统一。
   第二、创新课程标准,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实践应用“四位一体”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发掘《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梳理各章节知识点,系统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点。
   第三、创新课程考核方案,增加思政考核模块。将课程思政模块纳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考核方案。将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考核比例压缩至80%,将课程思政模块的考核比例提高至20%。课程思政模块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是否树立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品质,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7]。
   第四、创新教学方法,引领行动自觉。引导学生自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不断掌握机械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不断延续课程思政教育,更能帮助学生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精益求精的正确价值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将课程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自觉行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自觉践行并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8]。
   本课程通过基础知识传授,教师言传身教,角色体验,现场场景体会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认可并接受机械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规范;塑造精益求精的职业信仰,构筑了机械职业共同精神家园,促成机械职业精神共同体形成;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热爱机械,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机械行业人才[9]。
   学生通过学习,可树立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机械职业认同感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学生机械专业知识有明显提高,积极参加机械创新大赛,制图大赛;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高,规范意识增强,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学生树立并崇尚机械职业精神,更加理性选择职业。
  
   参考文献
   [1]张绿萌.岗课赛证融通的中职公差配合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1):155-157.
   [2]陈祥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115-117.
   [3]马志刚.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微[J].南方农机,2021,52(10):117-118.
   [4]陈燕军.现代学徒制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3):144-145.特点与教学重点[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21.
   [5]聂法宪.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性质、特点与教学重点[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21.
   [6]吴恩启,张永亮,高佳丽.基于OBE理念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过程性考核[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63-64.
   [7]刘涛.《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材开发与实践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30(03):129-130+99.
   [8]贾杏.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01):139-140.
   [9]刘芳,黄玉芳,明莉.“三教改革”背景下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08):178-180.
  
   基金项目:2022年度泰山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项目编号:2022yb013 )。
   作者简介:姓名:赵常;男;1991-12-21;汉族;籍贯: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智能农机装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