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建筑专业“工匠精神”的素质构成及培养方法

建筑专业“工匠精神”的素质构成及培养方法

日期: 2021/2/28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张娇

摘要:工匠精神是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素质的必然要求,培养新时代从业者的工匠精神首先要了解工匠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素质构成,不断改进实践教学,努力断探索工匠精神培养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建筑专业;工匠精神;素质构成;培养方法、手段
  
   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些人才的能力构成与其他人才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其能力的培养方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建筑专业是当前众多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开设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样具有自身的特点。就新时代的建筑专业建设来说,工匠精神的培养无疑是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工匠精神是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素质的必然要求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的、可以获得劳动报酬的工作。直到目前,职业对个人而言还是谋生的手段,但又不仅仅只是谋生手段,它还可以给人们带来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如从职业中获得对组织的归属感、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个人成就感等等。
   一个自然的人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是不能离开职业技能教育的。当然,他接受的职业技能教育可能是系统的,也可能是零星的。可能是从专门的教育机构或老师那儿有意识获得的,也可能是从生活、生产经验中自己偶然获得的。
   工匠精神是每一个从业者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是人在先天的、固有的身心机能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其主要来自后天的习得、养成和教育。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工匠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娴熟的技能,精湛的技艺;二是对技能、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意识。前者是基础,没有了前者,只能是一般的从业者,根本谈不上“工匠”;后者是关键,只有当一个从业者具有了进取意识,他才能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求得发展,才能形成“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源于手工业时代,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那个时候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既包含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方面,如具有一定的从事各种活动的体能、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意志、品德、记忆力、人文素养等等;也包含从事某些特殊活动而应具有的特殊能力。比如工程专业应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识图能力、工程测量能カ、现场管理能力、施工技术能力、风险预测能力等等。我们把前者称为基本素质,后者称为专门素质。从逻辑上看,人首先具有基本素质,然后才具有专门素质。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专门素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专门素质是建立在人的基本素质之上的,是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人的专门素质在发展过程中又反过来促进人的基本素质的发展。
   每一种职业都对这一种职业的从业者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业者所具有的素质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无法完成该职业特定的工作任务。工匠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它对从业者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从业者精雕细琢,专注研究,在职业技能训练上下功夫;还要求从业者严守执业规范,开拓创新,在职业道德修炼上盘点子。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
   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培养每一个从业者具备满足职业要求的素质。根据前面的论述,任何职业都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包含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只有从业者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实现从“匠人”到“匠心”的跨越。所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容主要包含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这两个方面。
   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的,其教育对象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普通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素质。普通教育并不培养人的职业素质,培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应放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使培养对象既具有“匠能”,又具有“匠心”。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绝不仅仅是一个能说会做的的职业人,而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发展创新的社会人。”也就是说,既要把职业从业者培养成为一名“工匠”,更要培养其“匠人”精神。
   职业技术教育中对职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任务主要由普通文化课程来承担。为此,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各类课程应具有提高、强化、人文、拓展等方面的教育效能。这里的提高,是指在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继续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夯实文化基础,提高文化素养;这里的强化,是指各专业根据岗位职业群的要求,建立灵活的专业模块,对与专业理论课程有关的内容进行强化,提高技能素养;所谓平衡,就是职业院校不能只开设职业专业课,还应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行业规范、伦理道德学、社会历史学等,提高人文素养;所谓拓展,就是根据就业、创业需求,在各专业必须完成的专业课、文化课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比如工民建专业,可增加一些招投标内容,使学生知晓招标文件的制作以及网上发布的程序、方法以及全程电子化操作的步骤等内容。通过上述四个效能,使学生“执事敬、思事敬”,实现外显的“匠”和内隐的“精神”的完美融合。对此,本文不再详述,下面着重论述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工匠精神的素质构成
   工匠精神是在职业实践当中形成的,是和职业素质紧密联系的。工匠精神的素质构成主要包含职业通用素质、职业群专门素质和职业专门素质三个方面。
   职业通用素质是指所有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通用素质主要包括职业从业者应掌握的从事各种职业都必备的通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道德、对工作单位的忠诚等职业性格品质,特别是和专业技能有关的工具类的知识与技能。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获得的职业通用素质不会由于职业的转换而过时无用,它在受教育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时都用得着。比如网络知识、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技能、身心体能素质等。
   职业群专门素质是指从事本职业群中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应该具备的、非职业通用素质的、本职业群从业者特有的、专门的职业素质。职业群专门素质主要包括职业从业者应掌握的同一大类职业所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比如建筑专业的测量技能、识图技能、施工技术、施工管理能力、工程法规常识等。在建筑领域,建筑设计日新月异,建筑材料不断更新,投标竞争越发激烈,这些肯定会引起人才市场的日益分化和重构重组,专业人才跨岗位、跨部门、跨行业就业的现象必然会越来越普遍。具体来说,搞施工技术的可以从事施工管理,可以从事工程监理,甚至可以从事工程预决算或工程设计。但实现这些岗位转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受教育者具有扎实的职业群专门素质,就能很快适应岗位转移的要求。
   职业专门素质是指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从业者应该具备的本职业特有的、专门的职业素质。职业专门素质是针对某一种具体职业的独特的专门素质。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或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群中某一种职业的能力,或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群中某几种职业的能力,这要依据安排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长短和具体目标决定。培养出来的从业者应该具备相应职业的职业专门素质。
   四、建筑专业工匠精神培养方法和手段
   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区域定向性和技能性,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强调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用。只有熟练才能“生巧”,才能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使得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大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很多种,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出发点,可将其分为下面三大类型:
   一是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其主要手段是实习、实训,这是建筑专业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实效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这类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专业性、独立性、引导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将实习做多种分类:根据任务的不同,可以将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根据实习掌握技能种类的不同,可以将实习分为掌握单项技能实习、掌握简单复合操作技能实习和掌握复合操作技能实习;根据实习场地的不同,可以将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场所教学、校外施工场地实习教学。
   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其主要手段是参观、调查和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理论验证等活动。所谓参观,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固定的施工单位,让他们直接接触具体的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的组织与管理。所谓调查,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的资料,如施工方案、施工图纸、中标结果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三是以实际操作为手段,以动手训练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并使学生在掌握熟练技能后不满足现状,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争先创优,求得更大发展。目前,建筑行业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一些传统的施工机械和施工组织方式逐渐被淘汰,倒逼着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切实使“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开花生根。
  
   【参考文献】
   [1]刘晶,吴国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20).103-108.
   [2]徐明.实训课程开发中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47.
   [3]龚自盛.建筑专业技能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教海拾贝2017(02).127.
  
   基金项目: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建筑“琢业修身”,涵育大国工匠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CJK-L202003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