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日期: 2023/11/2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赵小晶 危思佳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本文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与语言习惯)原则,剖析了我国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策略,以期帮助译者达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我国旅游大国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文化旅游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到文化旅游新时代,但由于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翻译是以意涵为核心的语际转换(刘宓庆,2004)。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译文必须适应目标文化读者的需求和习惯,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本文借助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与语言习惯),分析目前文化旅游外宣中的问题,提出语言、文化、交际三个适应性转换维度的翻译策略。
   二、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以古代生态智慧如“天人之合”、“中行无咎”等为特点,关注翻译者在生态环境中的发展和能力,研究翻译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塑造作用,并应用自然法则和适应机制来理解翻译过程(胡庚申,2016)。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和自然生态进行类比,关注翻译者在生态环境中的发展和能力(刘爱华,2016)。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适应目标文化读者的需求和习惯,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必须进行适应性选择转化。
   三、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些地区的文化旅游外宣工作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部分景点配有英译介绍,但部分外宣翻译结果存在误导倾向,不足以发挥其“沟通”和“宣传”的功能。具体如下:
   (一) 语言错误。
   不少景区存在“问题指示牌”,比如“驿站”被翻译成“courierstaion”,而“驿站”的英文翻译应为“courierstation”,一个小小的字母“t”被忽略了,直接导致单词错误。又如衡山风景区里的标识“护林防火,人人有责”,被译为Everyone has responsibilities for protecting forest and preventing fire.不符合句式表达,且遗漏了冠词,应译为It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ies to protect the forest and prevent fire.类似问题虽小,但传递的信息(中国人做事马虎等)会影响我国国家和地区形象。
   (二)语用失误
   部分文化旅游景区的翻译效果欠佳。比如常见的“吸烟点”和“验票处”,被译作SMOKING ALLOW和CHECK POINT,而这两个公示语的惯常译法分别是Smoking Area和Check-in. 又如,在很多旅游点,可以看到“WC”和“Toilet”,但在西方国家,这种用法几乎不被使用,它们通常指老式的厕所或茅房。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文化上的误解,使用“restroom”和“lavatory”效果会更佳。
   (三)文化负载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的不同,不同语言中某些词汇表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上和词汇上的空缺,即“文化负载词”(郑德虎,2016)。例如在介绍苏州园林的宣传资料中看到这样的句子“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其译文为Suzhou gardens are the best of those in southern China that are the best of the world.此句江南采用直译(in southern China),不够准确。“江南”在不同时期所指范围不同,并且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这便形成了词汇空缺,无法表达其文化内涵。
   基于以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提供翻译的帮助和思路。
   四、文化旅游翻译中的“三维”转换策略
   在对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本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有保持固有的文化特色的观念,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一)语言维
   翻译时须考虑中英文语言形式的差异,具体为语序和句法结构、词类和语法特点、词汇搭配等。中文旅游文本在语言风格上善于使用修饰语和修辞(如排比、比喻和对偶等),或是使用成语和谚语;句法结构上多为小句,较为松散。相较而言,英语译文通常使用短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常先介绍主语,句法结构较严谨,主谓宾结构更明显且常使用并列句和复合句。因此在翻译时,可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论,将中文句子重组,使之符合英文的语篇风格。
   例1: 我们的美食文化将让您的味蕾在独特的口味和多样的风味中得到满足。
   译文:Our culinary culture will delight your taste buds with unique flavors and a wide variety of tastes.
   此句常用于美食集群的旅游地区,目的是吸引游客,拉动当地饮食消费。此句“满足您的味蕾”使用“delight”以表达满足之意,更加生动简洁,译者在结构上做了变换,“with”被用作介词,引出用于描述主语“culinary culture”的特征。译文表达客观,清晰明了,符合英语语篇特点。
   例2: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你将感受到中国独特文化的魅力,如传统戏曲、丰盛的中华美食以及古老的文化遗产。
   译文:Step into this mysterious land, and you will experience the charm of China’s unique culture, such as traditional opera, rich Chinese cuisine, and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
   此例句中,“踏入”译为step in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mysterious为读者创造了充满神秘吸引力的画面。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文化转换的方式,传达中国文化的魅力,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神秘性和吸引力。
   例3: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副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
   译文:It is another gorg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 Trees, flowers and grass, 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 thrive on both banks.
   原文运用了大量的四字句和平行对偶结构,使得文章具有韵律感和美感。特别是第一句中,使用了“葱茏”、“繁茂”和“萋萋”来描述“树木”、“鲜花”和“碧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译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中所强调的译者中心论,首先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了重组,将第一句话分成了两句,即将小溪与树木、鲜花和碧草分开来描述,使得句子结构更加清晰明了,简洁直观。
   (二)文化维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传达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旅游文化外宣文本中涵盖了大量文化元素,译者需要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根据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确保读者能够接受译文,并实现跨文化交流。
   例4呈坎古民居晒秋
   译文:Villagers of Chengkan dry harvested crops in the sun.
   这个是南方山区呈坎晒秋广场的照片译文。其中,“晒秋”一词南方山区具有地方性的文化意义。“秋”代表秋季这个时间点,“晒”指的是农作物和水果的晾晒。由于呈坎地势复杂,人们会在屋顶、窗台和公共广场等地晾晒谷物,“晒秋”也成为游客追随的风景线。译者在翻译“晒秋”时,充分考虑到其文化含义,将“晒”翻译为“dry...in the sun”,即在太阳下晾干,并将所晾晒的物品翻译为“harvested crops”,即已收获的农作物。通过这种文化维度的转换,成功传递了文化内涵。
   例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译文:Walking on the narrow paths of Shu Kingdom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limbing up to Heaven!
   原文使用夸张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蜀地雄奇险隘自然风貌。其中,将“蜀”通过音译和意译翻译为“Shu Kingdom”,与李白对古代四川的称谓相一致。尽管现代的四川与古代蜀国的地理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只是一种近似的对等。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来说,可能会引起一些困惑。然而,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外国游客可以推断出“Shu Kingdom”的指代,并且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推理能力(陈金莲,2016)。
   例6: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是个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古时候,四川成为蜀国,交通十分不便。
   译文:Sichuan has alway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being“ Heavenly Land of Plenty”. It is a basin. There are a lot huge mountains around it. In ancient times, Sichuan was called Shu Kingdom,and the transportation wasn’t good at that time.
   文中的“天府之国”指四川,形容其土地肥沃和物产丰富。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由此可见天府之国的丰富文化内涵。其中“Heavenly Land of Plenty”形象地表达出四川的富饶物产,还有感恩自然馈赠的美好意愿,译文符合外国游客拥有的认知思维与审美习惯。
   (三)交际维
   旅游文化外宣的目的是介绍景点、宣传风土人情,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因此,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还要关注交际目的。中文旅游宣传文本中可能存在一些虚实不定的景物描述。为了达到直接、明确的交际效果,译者需要考虑译文的交际维度,使其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实现有效沟通。
   例7: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译文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原文使用了叠词“曲曲折折”和“田田”来修饰“荷塘”和“叶子”,营造出月夜荷塘幽美朦胧的意境。叠词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在英语中较少,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该英译首先考虑交际维度的转换,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来处理原文中的叠词。译文将“曲曲折折”翻译为“winding stretch of water”,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蜿蜒曲折的荷塘的形态,而且巧妙地运用英语中押头韵的修辞手法,传达了原文叠词所具有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此外,清辅音/s/使句子听起来更具音乐美,营造出一种飘逸灵动的意境美,成功再现了原文的审美功能(包元丽,2023)。
   例8: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坐北朝南,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整座陵园占地面积400亩。
   译文:Jinggang Mountain cemetery for revolutionary martyrs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main peak of Jinggang Mountain with an area of 400mu.(266,666.7m2)
   翻译过程中,中文单位“亩”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对外国游客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具体面积。因此,译者将其换算为平方米,并在后面加上了括号进行解释。
   例9:上有落石,请勿停留。
   译文:Attention for Falling Stones.
   原文旨在提醒游客小心避免被落石砸伤,起到警示作用。译文并没有逐字对应的翻译,而是在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的基础上,将其简化为“注意滚石”。这样清晰明了,达到了提醒游客的目的。在交际维度上,这种翻译实现了语际转换的生态平衡。
   五、结语
   总之,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是翻译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译者能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才能使翻译达到最佳状态。翻译方法涉及对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在汉英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具体实践中,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只有通过对包括文本、“翻译群落”和翻译生态环境在内的一切“他者”承担责任,从生态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的视角审视自己与一切“他者”的关系,才能将更大的责任意识融入到翻译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陈金莲.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旅游翻译的三维转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1):117-124.
   [2] 胡庚申和刘爱华.新的定位,新的发掘——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到《生态翻译学》[J].翻译界,2016(01):48-60+150.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11-15+92.
   [4] 张举栋.从语言哲学角度观照“翻译”——与刘宓庆教授谈“究竟何谓‘翻译’”[J].中国翻译,2021,42(05):98-104.
   [5]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02):53-56.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道教文化软实力与江西省森林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编号:YG2020089)
   【作者简介】赵小晶(1970—),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传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