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议幼儿期劳动教育

浅议幼儿期劳动教育

日期: 2011/3/21 浏览: 35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肖红梅

浅议幼儿期劳动教育

丹东市职业中专 肖红梅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造就了我们今天如此发达的社会文明。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当今社会人们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却受到了人们的忽视,。劳动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表明:中国城镇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为11.5分钟,这不及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仅为韩国孩子的四分之一,英国孩子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不禁使人们想起近些年来在中美、中日、中俄青少年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中,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在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较大差异,更不由让人担心,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未来一代是轻视劳动实践,缺乏劳动技能的一代,那么将来他们又靠什么去生存立足,又怎么能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呢?

幼儿阶段是人身心发展较为显著的时期,学习的速度比其他时期更为迅速,可塑性与模仿性也更强。幼儿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俗语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也说明幼儿时期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就有决定性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对幼儿时期的劳动教育就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家长只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很多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薄弱。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却非常重视幼儿的劳动教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面对当今社会、家庭以及教育存在的劳动教育的误区,劳动教育的回归显得非常迫切。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期劳动教育加以分析。

一、 明确幼儿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2、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有些劳动虽然是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完成的,但由于他们年幼体弱,还有许多劳动必须经过两个或更多幼儿的共同努力、彼此合作,才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只有团结友爱、互相配合,才能把各种事情做好。

3、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劳动使幼儿有充分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是个成功者,自信心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4、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 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5、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6、劳动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朴实、爱护公物等良好的品质。

二、了解幼儿劳动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

(一)幼儿劳动特点 ? ?在整个学前时期,儿童的劳动活动也在不断发展着。一般说来,小班儿童还不能把劳动和游戏区分开来,经常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劳动的任务,例如,当成人委托儿童去取某种用具(如雨伞)的时候,儿童或者把雨伞当作枪扛在肩上,或者把雨伞当作马骑在胯下。而且,他只满足于劳动过程本身,而不注意劳动的结果。劳动的独立性很差,很多地方需要成人的帮助。对于劳动的社会意义一般还不大理解。 ?? 中班儿童,开始能适当地把劳动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劳动中,如果儿童做游戏,当别人提醒“这不是游戏”的时候,他就能好好地进行劳动。这时,也开始能制订自己劳动的过程,预见最近的劳动结果。当然他们还不能制订和执行一个较长时间的计划。儿童劳动的独立性也大大增加。开始能理解一些劳动的意义。 ?? 大班儿童能明确地把劳动和游戏分开,劳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而且,在劳动中,更关心的不是劳动过程本身,而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的独立性也提高了,已经能掌握某些劳动的技能和技巧,能评价自己的劳动质量。对于劳动的社会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各年龄段幼儿的教育内容

3——4岁幼儿(小班)要学着做下面的事情:穿脱衣服,自理大小便,会使用小勺,能够独立就餐,铺床叠被,会用毛巾、手帕、抹布,收拾玩具、图书,摆放桌椅,把自己的碗 放进指定的框中,捡垃圾倒垃圾,帮助准备饲料,喂养家禽,到种植地浇水、拔草。

4——5岁幼儿(中班)学习做下面的事情 :整理自己的衣服,帮助保育员放好碗筷,学习使用筷子,帮助食堂捡菜,洗手帕、袜子,做值日生、收拾杂物、整理物品,饲养小动物,种植常见的蔬菜。

5——6岁幼儿(大班)学会做下面的事情:整理自己的抽屉,整理床铺,碗、盆、筷分类放置、打扫教室、食堂,清理垃圾,清洁环境,做好值日生,给大人跑腿,饲养、照看小动物,种植农作物,翻土、浇灌、施肥,采摘果实。

三、遵循幼儿劳动教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指的是幼儿园、家庭、社会这三个要素,即“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劳动素质教育的大课堂和活教材;家长是促进幼儿劳动素质教育的桥梁;幼儿园是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主体。”以此来启动劳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使之深化,以期达到素质教育的整体效应。

(2)层次性原则: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是有明显差异的,因此对不同时期的幼儿应制订相应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高。

(3)差异性原则: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影响各不相同,在心理和生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4)递进性原则:幼儿的表现是动态的,可变的,要引导鼓励低层次的幼儿向高层次发展,注重评价的方法,应以肯定为主,使幼儿逐步提高,求得更好的发展。

(5)可接受性原则:教师设计的活动,确定的目标要考虑到多层次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求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采用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一)幼儿园的劳动教育

1、结合一日生活进行劳动教育。幼儿每天的来园活动、生活活动、游戏、区角活动、都包含着劳动的因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抓住机会,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其效果远远大于教师刻意安排的内容。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教学活动注重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的形成。

(2)日常生活活动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

(3)区角活动注重生活技能的掌握。

(4)游戏活动注重劳动兴趣的培养 。

2、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根据各年龄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室内可创设自我服务“动手角”,幼儿随时可进行如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叠被子等游戏性的练习及比赛活动。在室外利用幼儿园的边角开辟种植园、养殖角,按季节带领幼儿种瓜、种豆,指导幼儿给植物松土、浇水、施肥、除草等。收获时,教师和小朋友一起采摘果实。在饲养角,幼儿精心饲养各种小动物,不但能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习性,而且还能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促进社会性发展。

(二)、走入社会的劳动教育。

通过组织参观了解成人劳动,知道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培养幼儿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首先让幼儿了解自己父母的工作,带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厨房、周围的图书馆、邮电局、商店、理发店等地方,认识一些劳动名称、内容和使用的工具,粗略知道人们劳动的辛苦;并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教育,拍摄一些劳动场景的照片请幼儿观察,让幼儿了解劳动人民的工作,学习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创业精神,使幼儿懂得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而萌发幼儿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

2.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作为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

3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

家长应正确把握孩子的游戏心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劳动能力。同时,家长还要通过具体、细致的启发和直观形象的示范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宽容对待,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劳动的积极性。

3.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家长可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做游戏、比赛、参观等形式,不断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4.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2~3岁的孩子,让他用勺自己吃饭,初步学会穿脱衣服、开合拉链,自己拿放玩具等;3~4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洗手、叠被褥、洗手绢、自己整理图书玩具等;5~6岁的孩子除了自理劳动外,还可让他们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家长也应看到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节奏,有着各自特有的成长速度及规律,重要的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规律顺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过高过严。 5.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就让我来喂你”。“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

7、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父母本身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察觉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此外,夫妻俩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产生“做家务是女孩的事情”的错误观念,应让孩子有正确认识,“家”中属于每个人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义务去做。

8、以安全为前提。

在满足幼儿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能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较大孩子可教其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

总之,现代社会的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因为一个热爱劳动、懂得劳动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材。劳动教育应及早抓,一旦过了幼儿期,劳动教育就会变得艰巨得多,复杂得多。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幼儿劳动教育的的主体,应肩负起幼儿劳动教育的重任。


浅议幼儿期劳动教育.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