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视域下的家校社联动育人探究
日期: 2023/8/19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刘振海
【摘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家校社联动才能切实提高育人成效,在信息视域下对家校社联动进行信息流分析,经过信息化处理,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流互动,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为育人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辅助决策,从而更好地实现联动育人。
【关键词】信息;家校社联动;育人;信息化平台;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育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起来,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才能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得到全社会的共识,正处于深入推进阶段,因此,有必要在信息视域下对家校社联动做出全面梳理和考量。
一、家校社联动育人的信息流分析
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认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或者说,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要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和联动,首先应该对三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做详细分析,这样可以为后续搭建信息化处理平台提供依据。

家校社联动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其目的在于把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指导孩子的成长。在信息视域下,观察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和联动,可以看到,除了最基本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信息流动,还有家庭和社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信息流动,其中尤以联系最紧密的家校互动最为复杂,这么多庞杂的信息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仅靠人与人之间的个别沟通和联系,协同和联动就不能真正落在实处,或者说联动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二、家校社联动育人的信息化处理
信息化处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传播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公水平,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育人,涉及到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社会活动等,信息化处理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有效提高育人效果。
1. 信息化平台搭建
为了统一管理家校社联动中的海量信息,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家校社联动信息平台,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育人的信息共享、交流和互动,实现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分为家长、学校、社区三大核心版块,另有隐含的班级模块和私人模块。账号有家长、学校工作人员、社区人员三大类,并设置使用期限,每个账户根据权限发布信息,信息可设置分发范围,公开信息发布在三大版块中,私发信息与手机绑定,通过微信或短信实时推送给对方。通过信息化处理,家长可以实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学校可以实时了解家庭的状况,而社会可以实时了解学校和家庭的需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形成活动交流机制。
2. 数据库管理
信息化平台的核心是数据,家校社联动信息化处理的核心就是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和各类数据库,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习惯、家庭社会等信息统一进行系统管理。家长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分析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其变化,学习态度和行为等,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和社会可以对学生信息进行大数据统计和宏观分析,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成长轨迹追踪和智能决策支持,助力科学精准育人。
3.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开发
对家长、学校、社区等三类账号提供信息发布和相关信息接收等基本功能外,还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一些高级功能,如,家长账户可以根据权限对自己孩子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对过往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等,平台还可以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供合理化建议。学校账户和社区账户可以根据权限对学生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并进行统计、分析等,从而实现教育诊断和决策辅助功能。
4. 信息安全保障
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完善的系统资源管理机制,采用严格的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等技术,有效地控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之间的数据共享和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使用数字签名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家校社联动育人探究
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和育人工作的互动,从而达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育人的目的。
1. 互动沟通
信息化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自由交流搭建了平台,家长、学校、社区各账户既可以公开交流,也可以和对方点对点私下交流。家长和学校之间可以及时沟通学生表现、身体及心理状况、学习情况等,并提出反馈和意见。社区和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同样也可以实时互动,了解双方信息,对协同育人交流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有信息化平台的助力,大大提高了家校社三方互动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2. 活动交流
通过信息化平台,学校和社区及时发布教育活动资讯,如学校家长会通知、学校社会开放日活动、社区图书馆开放、科技馆展览、社区养老院志愿者、社区学伴团、社区玩伴团等。大家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各类活动,一起交流,共同提高,不断成长。特别是在家校互动中,家长可通过听课、研讨等教研活动了解学校教学、课程建设等,为学校决策献言献策;学校可通过家访、布置亲子作业、开设家长课堂等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活动交流,家庭和社区可以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家校社联动育人的有效性。
3. 学习提高
育人是一门科学,要提高育人水平,需要不断学习进步。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家校社三方可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优秀教育案例分享、家长学校、社区学堂等多种形式,共同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家校社联动育人的有效模式。
4. 健康管理
学生的健康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但目前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的身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学生健康管理体系,进行健康监测、筛查预警、心理辅导等,共同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5. 数据分析
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变化,以及学习态度和行为、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育人的大数据分析,比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参与孩子成长的情况,定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家长陪伴时间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家长陪伴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系,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等等。大数据分析可以起到调查和识别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影响力及其变化趋势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帮助把握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参与孩子成长的情况,为更好的育人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不断提高家校社三方的育人效率。
6. 辅助决策
信息化平台可以收集、分析和汇总教育数据,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情诊断、成长轨迹追踪和智能决策支持,让家校社三方更好地了解育人状况,通过可靠的数据支撑,更好地指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育人工作,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更科学的教育决策。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视域下对家校社联动育人进行规划和管理,可以让社会各方都参与到教育中来,增强教育参与度,促进家校社合作,让家校社三方联动变得更便捷、更高效和更深入,育人工作数据可以更详实,管理更科学,从而有效推动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庄迪 杨雪梅. 家校社“三维联动”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J]. 吉林教育,2022(30)
[2] 王萍.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J]. 中小学德育,2022(02)
[3] 胡凌云. 基于学生成长的“家校社”协作教育模式探究[J]. 新课程导学,2021(21)
[4] 卢立涛 刘璐. 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探索[J]. 新教师,2022(07)
作者简介:刘振海(1969-),男,河北高阳人,正高级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