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日期: 2010-10-18 1:29:03 浏览: 6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尚忠 王维新 夏娜

论文摘要: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试图通过借鉴国际上几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应达到四个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还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教育与实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特别强调,“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必须合一”。他的这种大职业教育主义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学海网
实际上,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要完成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的使命与任务关键在于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途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学界尚无定论,但至少有两个方面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即人才培养总体上应包括两个方面,“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依据制定的适应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实施综合培养过程的总和。简单地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等方面。从培养目标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制度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制度已经形成体系并趋于完善。从培养过程看,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整体上是较好的.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自国家教育部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位、办学指导思想的明晰,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教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一大批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预测和专家论证,以致专业雷同现象相当严重。事实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l169所(2008年教育部公布具备招生资格的学校).却普遍存在“千校一面”现象.不少职业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或特色专业大类。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灵活,不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不自觉的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隔阻于课堂之外.以致课程内容与市场、生产脱节。第三,在教学实施方面。沿用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不少教材也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忽视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结合职业和岗位的能力培养实施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迫切要求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纵观国际现代职业教育。当前流行且影响较大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
  美国的“合作教育”。其实施办法大致是:学生自入学起授业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学校的教学以2个月左右为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于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主要特点: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教学时间分配大致分为l:l;合作专业范围逐渐扩展等。
德国的“双元”制。“双元”是指企业和职业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很多大企业里一般都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同时又在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目前,德国的这种“双元”制做法主要发展为三种形态,即叠加式(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一体式(理论和实践培训平行进行)、交叉型(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英国的“三明治”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三段,即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1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2年或3年的课程.然后到企业工作实践1年,即“l+2+1”或“1+3+1”培养计划。

  日本的“产学合作”制。日本的这种“合作”主要体现在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委托、人事上的交流、资金上的资助等方面。其合作方式主要有:一是学校接受产业界的投资后,便按照产业界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对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二是企业与学校在人员上互相交流、互相兼职,接受学校教师前来实践锻炼,派员工进学校进修;三是企业委托学校搞研究项目。通过合作,结合二者的优点,形成优势互补。
学海网
  澳大利亚的“TAFE”。“rAFE”全称是TechnicalandFur.t}lerEducation.译成中文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之意,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学校、技校、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TAFE学院的前身是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最早的技术学院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优势和特点:学制短,学费低,以卜2年的证书和文凭课程为主.也有几周、几个月到半年不等的短期培训:灵活性强,部分课程可与大学学位课程转换和衔接;重实用.很多TAFE课程在设置上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最新的技术要求;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以实用技能和专业训练为教学重点,从而使课程和教学质量得到完全保障。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模拟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基本培养结构是:第1学年基础课;第2学年专业课;第3学年第1学期学习应用性课程,第2学期做项目设计。校企双方通过围绕着具体的、实际的生产项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产学结合模式。这种产学结合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导向,并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组织教学,在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面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习国际上这些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启示我们,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行政型向校企合作型转变。具体而言,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一个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在职业学校成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专业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与撤消前的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做好市场预测和相关专业设置、撤消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资源和市场灵敏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挥棒,形成深度校企合作的专业整合模式。
  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为了改变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与市场、生产脱节的局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建立有企业方参加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培训大纲,确立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的内容、时间等。这样做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在课程建设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充实进课程内容。在改革课程结构方面,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专业,可以改变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推行“2+1”式的工学结合模式。既可以借鉴“双元”制中的交叉型,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也可以借鉴英国“三明治”模式。只要是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不必拘泥于一两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结构。
  第三.在教学改革方面。深化校本教材建设,可以邀请企方专家参加。进行校本教研。针对教师,建立一种的以学校为中心并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校本培训模式。这种校本培训模式.有利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从而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最新的技术要求。同时,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制。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层次的产学结合模式,通过围绕着具体的、实际的生产项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互补共荣”。
  第四,在实现途径方面。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订单式”培养形式,进一步尝试工培结合、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实现途径,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推进“集团化”办学。让市场调节对集团化办学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使集团化办学成为资源共享、功能齐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实体。通过集团化办学,促使职业院校主动应对社会、行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促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指向归位于就业教育。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