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析树立就业导向理念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论析树立就业导向理念 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日期: 2010-10-17 22:21:46 浏览: 5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周国军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双证课程;理论框架;策略
  论文摘要:实施“双证课程”是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制”的必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双证课程体系,把握开发双证课程的原则,掌握好实施双证课程的具体策略,对有效培养高职人才、推进高职教研教改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部[200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为高职教育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当使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

学海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还是新课题,无论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还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实践。“据统计,在中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500,实用型高级技工奇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教育正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构建双证课程的理论框架
    双证课程是建立在高职课程的“就业导向”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的“职业标准”的相近共通的基点之上的。这种课程兼顾了职业资格培训的职业实用性和学历教育的职业发展性。因而,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应以认知取向为主,兼顾人本卞义取向,这样比较切合双证标准课程的实际;在设计方式上,应采用目标方式和集体审议方式实施双证课程设计。
    1、教学目标及基本模式
    双证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资格标准和高职专业标准的统一,是两个标准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取向主要有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等。”双证课程的目标取向应以行为目标为主,行为目标取向阐明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学生行为的结果和程度,适合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同时.双证标准课程也要融入生成性目标的要求,生成性目标关注在学习者学习课程的情境中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生长,这种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为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以行为性目标为主的双证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取向,使双证标准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征:定向明确、兼顾发展,强调技术、注重结果。
    双证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了其课程模式应是能力本位型。从功能上讲,双证课程要面对全国各种取证学生;从设置上看,在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网络教育机构的企业培训中都可使用开设,因而需要标准化。“能力本位+标准化”应为双证标准课程的基本模式。在这个课程模式中,基于能力本位形成了该模式实践性强、整合性强的特点。双证课程要打破学科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职业能力所需理论知识和技能,突出知识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基于标准化,形成了该模式普适性强、可控性强的特点,利于课程的推广和质量的监控。
    2、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
    双证课程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就业导向和相应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确定的,应包含以下内容:“针对职业资格标准的专门知识;与“专门知识”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针对职业资格标准的专门技能;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学习指导和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指导。以上课程内容体现了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三个课程要素。”其中知识的专门性、技能的针对性是双证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双证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内容既要反映职业岗位的先进技术要求,又要反映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趋势,还要兼顾职业岗位的适应性要求和职业发展的素质性要求。
    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在对课程要素进行组织时,我们面临着不同的取向,主要有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和混合取向。双证课程是在就业导向的价值观指导下组织课程,因而双证课程的组织取向应以社会问题取向为主。双证课程的组织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整合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课程要素。具体来讲,双证课程组织可采取多门课程组合的模块式和单门课程的综合式两种形式:(1)模块式。针对教学目标确定核心课程并围绕核心课程设计辅助课,形成一个课程教学模块,实现双证课程的教学目标。(2)综合式。针对课程目标将课程要素整合成“双体系”(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或“多单元”(理论单元和实践单元)等不同组织形式,形成一门社会本位的多学科综合课程。”
    3、双证课程的考核
    课程考核是对学习者的课程内容了解、掌握、运用程度的考查评价。双证课程的考核应吸取高职学历教育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优点,将二者的考核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标准化考核体系。双证课程的考核,依据课程设计的目标要求,可在标准参照型考核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对知识技能运用能力的考核。考核应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对知识技能的适度运用两方面内容。在考核方法上应采取书面解答、实际操作或案例分析等多样化考核方法。双证课程考核的重点是考核设计的关键,双证课程职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应是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些也应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双证课程的考核应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包括考核管理机构、考核实施机构、考核人员队伍、考核制度、考核题库、考核资料等多个要件,应由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委托开发考试院统一组织实施。

    二、开发双证课程的原则及评价
    1、课程开发机构
    双证课程应由国家组织、中介实施、专家开发。为了保证双证课程的权威性、合法性和科学性,课程的开发应由国家部委,即课题所涉及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委员会组织开发,委员会主要制定双证课程开发设置的政策性规定,下达开发设置的原则、标准、要求、程序,对此项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行政监督。开发考试院是实施单位,它带有明显的中介色彩。开发考试院要组织多方面专家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并形成标准化的教学包,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课程,开发考试院也可委托行业开发,提高课程的适用性。开发考试院的另一职责,则是课程的运行管理,包括课程的设置、监控、考核评估。
    2、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双证课程从选择到设计再到实现都要坚持“对应、宽化、规范、适时”的原则。(1)对应的原则。即两种证书课程在内容和程度上的对应,保证内容吻合,程度相当。(2)宽化的原则。即职业岗位的分类由过细走向宽化,兼顾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双证标准课程也要相应宽化。(3)规范的原则。即课程在内容方法,考核上要尽可能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包。(4)适时的原则。即课程在设计上要时刻关注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反馈,因时而变,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在策略上,要先易后难、先高后中。先易后难即在双证标准课程开发时,应先选择两种证书教育中对逮扩性强的专业课程与证书课程设置设计课程。这样的课程由于其相近相合,不仅易于课程形成也易于推广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出效果;先高后中即先设计高职类的双证标准课程,再进行中职类双证标准课程设计。由于高职类课程专业性较强,专业课程的涉及面也较宽,相对应的技术性和智能技能性职业岗位也较简明,因此设计双证课程比较容易;中职面对的技能性岗位分类繁多且具体,但专业课程较单一,在对应整合课程时就遇到不少难题。
    3、课程的设置及评价
    对于双证课程的设置,可采用分步推广、分类实施的策略,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逐步选用双证课程,最后达到全部选用,以获取双证学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高职学历证书。“在课程体系中设立双证课程且逐步选用多模块形式,使学生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并为学生个人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企业培训、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中选择推广双证课程,使双证课程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川同时,双证课程设置要实行准人制度,对要求设置实施课程的单位设置一定的条件,审查程序,并在获得资格后的实施过程中继续对其进行课程评价。
    双证课程评价可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方式。对于双证课程,由于其标准化的特质,主要采取量化评价,这样可以保持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双证课程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双证课程设计的评价,二是对双证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对双证课程设计的评价是对课程基本构成的评价,应采取动态的和开放的评价方式。动态的评价方式就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化,不断修订和完善双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开放式评价是对所设计的课程进行应用性检验,通过课程评价检验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这种评价应面向所有参与使用双证课程的单位和人员,要请其中的专家和优秀人员参与评价。通过开放的评价,保持课程设计与社会职业要求和学习者、教学者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对双证课程实施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对运用标准课程进行教学培养的效果和水平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以达标为起点的质量评价,应从课程教学条件、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双证课程的实施单位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双证课程实施单位的认证制度、双证课程的质量督导制度和定期质量通报制度,以及不合格退出机制,从而保证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学海网
    三、实施“双证课程”的具体策略
    1、建立适合“双证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适合“双证课程”的教材
    构建双证课程教学体系,可以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人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标准基本要求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相衔接,把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授课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量,用职业资格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将学历教育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分解,找到二者融合的切人点。以“必须够用”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对实践教学实施单设课程,成绩单独考核,并将仿真训练和真实职业环境训练相结合,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针对某个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实现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其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的,而就业方向性课程则是灵活多变、能应对市场竞争与企业需求的。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核心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力学等;就业方向性课程包括建筑施工组织、工程质量控制与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造价管理等。整个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科学性与就业方向性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充分的弹性,由此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改革上。因此,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材建设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落脚点是将国家职业标准与学历教育要求相融合,既要体现高等教育“高”的要求,又要体现职业教育“职”的特点。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应具有“两强”特点,即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知识结构和专业理论比中专生强,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理论知识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将岗位实践的知识、技术融人教材中,跟踪新技术,体现应用性。除此之外,教材在例题、习题的选择编写上,也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通过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组合方式实现行业与企业领导、技术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研讨课程评估标准与考核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可以邀请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材与教案的编写,直接承担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任务。由此,使教材真正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载体。
    2、建设适合“双证课程”的实验实训基地,培养适合“双证课程”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高职院校要具有与专业相匹配、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条件,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对高职院校加大了投人力度,使部分高职院校的仪器设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改善,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实施“双证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教学改革。
    校外实训基地要选择那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它的作用不仅仅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训练,而且为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建设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还处于探索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见成效。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这支队伍要思想强、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它是一个专业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二是要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要鼓励教师获取“技师”或“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新课题;五是要适当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双证课程”的实施。
    3、建立适合“双证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方法,“零存整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双证课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评价与考试方法,将课程的一次性考试评价与分段考试评价相结合(即过程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期末考试“突击”现象,使学生能重视日常的学习,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零存整取”即通过累积的方法,分阶段获取专业专项职业资格证书。其做法是:根据专业课程模块的内容,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考核细则。学生经过某一专业模块的技能学习考试合格后,发给“专项技能证书”,待所有“专项技能”经训练考试以后,就可获得本专业的多个“专项技能证书”,考试全部合格者可获得高级工技能证书;获总证书数量达80%及以上者,就可获得中级工证书。
    “零存整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单项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视和掌握,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内容和保证训练时间,有利于“双证课程”的实施。
      四、结语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推行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试点工作。“双证课程”是按照学历层次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达到高级(或中级)职业资格标准。只有打通教育与就业的渠道,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高职教育真正肩负起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实施“双证课程”后就可以达到“双证直通”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而无须另行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双证课程”的建立,有利于将国家标准中职业岗位(群)的相关知识、技能要求融人教学计划和教材之中,有利于将“双证”融为一体,实现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