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日期: 2010-10-18 0:40:12 浏览: 4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罗群英

论文关键词:高职,就业导向,教学体系,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目前在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产需脱节问题,首先分析了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采取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建设懂理论、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既考核知识又考核技能的方法和综合评分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其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更加短缺。而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教学体系方面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这将严重限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学海网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从职业教育的特征看改革的必要性。高职教育能否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改善人才结构,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dZ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特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规划高职教学体系,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dZ是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学生终生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长远之计。
  2.从教学体系的稳定性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矛盾看改革的必要性。一个学校的教学体系由于受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社会价值观取向、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不变;而就业市场则因受到人才市场供需状况、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变动性。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稳定性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使得教学体系相x-,J"于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知识的“学”与“用”出现脱节。只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才能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市场用人需求的“零距离”,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从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看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变化所有这些问题都与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4.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看改革的必要性。按照国际惯例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度超前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助推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才能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也才能实现在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中的平等对话。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比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单一呆板、陈旧滞后、缺乏系统、忽视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明显滞后的状态。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的设想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高职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人文关怀原则、特色思想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一套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学海网
  1.课程设计。(1)以职业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般专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刻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二是由本专业特殊性所决定的各种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之前,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职责分析,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对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分析应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同时,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2)注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的课程应按照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力求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综合性,特别注重探索以能力为基础构成的知识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时正确处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训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重要比例,因此,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3)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在就业课程指导方面,应强化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不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守信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还应积极邀请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给毕业生做综合辅导,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社会的挑战。
  2.教学组织。高职教师必须对高职教育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有着明确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线。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采用多元化(启发式、案例法、模拟式、设计法等)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三合一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不应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还要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注重采取仿真化、全真化的实训教学,甚至直接到企业开课,采取与企业对接的做法,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先进化。在教学中还应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协调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
  3.师资队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教师,不仅懂理论,而且会操作。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1)培养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让在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有计划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引进一批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通过从生产一线引进一批既有教学实践又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xl,-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通过在相关的行业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又有高文化素质的兼职教师,保证教学质量,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考核体系。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同时考核知识、能力、技能的方法和综合评分方法。(1)考核内容。应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内容体系,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考核方法。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等,这种考核方式既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客观上也起到将学生平时学习着眼点引向实践技能培养上来的作用。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