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思政理念下《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及实践
泰山科技学院 泰安 271000
样刊请寄: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灵山大街东首华侨城小区 白雪艳 15165389033。
本文系泰山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yb033)阶段性成果。
摘要: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环节是有效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针对传统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构建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新版教学大纲,深度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科学引导,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技术自信以及科技报国的意识。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对机械专业的认知、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有提高。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1]。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是将所有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2],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的专任教师,必须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我校的“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课题组就《机械制造技术》在整个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以课堂教学为主,在专业教育中,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现象,着力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大纲,完善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中。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制造系列课程中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掌握机械产品的加工原理、工艺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设备,了解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方向。在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其核心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课程的现状
(一)学生认识不够,学习主动性不够。
该课程的实践理论较强,但大多数的课堂授课方式都以多媒体,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从而造成不良循环。
(二)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素材少
教师的见识和教材素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大部分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方式太过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不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课本外的知识,特别是思政方面的元素和内容,对国家的一些大的方针和政策如机械制造方面的政策、发展状况等缺乏了解。所以可利用的匹配教学素材较少,只利用 PPT讲解,缺乏直观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进而导致其缺乏主动性,听课效率低。
三、《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具体内容
(1)制订《机械制造技术》新版教学大纲
探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的新思路、新路径,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识实践、实验、项目化教学、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和双创培育紧密融合,获得课程思政目标和工程专业认证目标的双达成[4]。制定相应的融入思政元素的《机械制造技术》新大纲,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并将它们与专业认证课程目标相融合,确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目标的考核方式及在总成绩中的占比。
项目内容 改革要点
课程达成目标 1、在具备课程能力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公德、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章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素质修养等;
2、培养学生成本质量意识,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正确的三观、职业操守和主人翁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技术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课程教学与手段 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授课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工匠精神。
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用启发式、研讨式、兴趣引导、激励和升华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驱使学生进步。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在掌握验证性、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步骤的基础上,还要能基于课程思政领悟实验背后蕴含的哲理及其激励作用。
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改革 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考试(40%)、实验成绩(25%)、平时测试(15%)、考勤及课后作业(20%)
(2)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平台,并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以《机械制造技术》中的相关知识为引入点和融入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授中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 同向同行,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5]。
在教学方法上,以引入法、观察体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创建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穿插讲授我国在制造技术方面的现状和贡献,同时注意强调一项制造技术出现或发明的思路历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建设更加富强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3)科学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各章节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授课时间比例,获得最优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占比,既不影响专业教学效果又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各项思政、人文和技术素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点,如表2所示。
教学章节 授课要点 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预期成效
绪论 课程知识内容: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思政育人素材:爱国主义(爱国敬业的模范楷模人物事迹) 思政映射:塑造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及工匠精神
融入点:学习机械制造制造领域中大国工匠的事迹,引入爱国敬业的模范楷模人物的先进事迹。 专业成效:熟悉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对象及要求
思政成效:塑造学生爱国、敬业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热爱之情。
第一章
机械加工方法 课程知识内容:机械加工方法
思政育人素材:工匠精神(华为芯片等高科技产品)
思政映射:追求真理的决心以及工匠精神
融入点:讲解特种加工时,结合《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等纪录片,从不同视角聚焦中国制造。 专业成效:熟悉零件成形的原理和传统机械加工方法的运动形式。
思政成效:塑造学生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工匠精神。
第二章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课程知识内容:刀具的结构及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思政育人素材:职业操守、
工匠精神(李峰-手工精磨刀具)
思政映射: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工匠精神
融入点:讲解刀具几何角度测量时,引进职业规范。 专业成效:刀具结构组成、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热等物理现象及应用
思政成效: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职业规范等方面得到有效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得到一定升华。
第三章
金属切削机床 课程知识内容:机床的结构组成。
思政育人素材:民族自豪感(中国行业领先的机械基础设备)。
思政映射: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和实现中国梦而读书。
融入点:结合《大国重器》等记录片,从不同视角聚焦中国重大工程,通过我国的机床整体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专业成效:机床的组成,常用机床的结构特点。
思政成效:塑造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意识。
第四章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 课程知识内容:定位原则、夹具组成和典型夹具
思政育人素材:创新创业意识(让“大块头”干出“绣花或”,中国重型院自主研发大型锻造操作机)
思政映射:做人做事均需定位,有目标才会有动力。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工匠精神
融入点:讲授定位和夹紧时,引入我国重大型基础装备中大型锻造操作机的研发与实践视频。
专业成效:了解夹具的组成及应用,具备设计夹具的能力。
思政成效:培养学生做设计要讲步骤,讲方法,一步一个脚印,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显著提升。
第五章
工艺规程设计 课程知识内容:工艺文件、工艺编制、装配基础、装配尺寸链
思政育人素材: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美国限制华为光刻机的使用事件) 思政映射:追求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融入点: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时,引入我国智能工艺设计、智能装配的现状及其在大国重器制造过程的作用。 专业成效: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
思政成效: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我国加工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意志品格。
第六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课程知识内容:误差、提升和保证精度的途径
思政育人素材:职业操守(丰田召回门事件,夏立:一丝一毫提升“中国精度”
) 思政映射: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及细节决定成败
融入点:在讲授零件技术要求时,引入各种工程事故案例 专业成效:认识到质量控
制对机器或产品的重要性。
思政成效:细节决定成败,牢记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
四、课程思政实施方式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根据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强化教学理念,让“立德树人”成为每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与岗位责任,才能让思政与其他课程在育人上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的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
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公开示范课和思想政治能力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专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学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更为全面的研究,不仅了解其专业知识建构、学习习惯、兴趣、能力等,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便于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6]。
(二) 教学内容的设计。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教学团队成员均有企业2到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从企业角度出发,教学内容贴近机械类专业实际就业的岗位需求,增加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入先进制造技术。例如在机床夹具中通过学会工件的定位和夹紧,进而学会凡事要讲究原则。在机床加工精度中,通过学习检测产品精度和表面质量知道如何提高零件的加工质量,更加注重质量问题。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实时更新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等,培养学生敬业、爱国和强军等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融合。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激发学生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工作经验、科研经历以及人生的阅历,选择贴近学生思想特点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加大教学内容的互动性,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理念,在信息技术赋能中,达到育人细无声的课程建设效果。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立足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因此,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课程思政评价的三大原则[7]。高校应从自身发展阶段以及专业特点出发,在符合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改革考核及评价方式。例如降低期末考试在考核成绩中的占比,考核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应该唯结果,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减少横向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核。
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产品加工制造过程及方法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组的老师们围绕《机械制造技术》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与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手段,开展《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机械专业的认知、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有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晔.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人才培养探究[J]. 校园英语, 2021(42): 75-76.
[2] 韩宪洲. 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3).
[3] 王新海,马瑾,张永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17): 154-155.
[4] 赵涛, 徐友, 高金凤, 徐开芸.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 2021(07):48-49.
[5] 周波, 王敏, 屈名.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 20(01): 71-76.
[6] 倪卫华, 江小辉. “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南方农机, 2021, 52(21): 166-168.
[7] 林妍梅, 李雅宁, 赵睿. 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1, 35(03):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