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新时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新时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日期: 2021/6/1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黄娟 王鑫

(泰州技师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新兴产业一直处于稳速发展的状态,技工、职业类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切实推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便于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内容。但该门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如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就当前来看,新时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还不够成熟,该课程主要由《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这几门课程的内容汇总而成,依然存在趣味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普遍缺乏实操能力,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整理。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1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
   多年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就已经在各学院全面开设,专业内容及知识点也都相对全面,相关教材更是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普遍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换而言之,当下已经是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科技技术腾飞的时代,而大多数教材的教材内容却并未涉及与这些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性知识,那么学生自然也无法及时接触到最新的机械制造技能及知识。
   1.2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实践教学主要涉及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确实可以很好地提升自我的实践专业能力,但是由于这些内容相对分离,缺乏必备的联系,使得整个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
   2. 新时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新时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应是“1+1﹥2”的课程,这里的“1+1﹥2”指的是教师需要在特定时间内重点剖析理论知识,而学生则需要在教师安排的时间内完成与该理论相关的实践任务。
   2.1教材内容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最为关键的教具,教材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学生所学知识是否系统、连贯、实用。为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各大学院一般都会选择简洁易懂、叙述精准、课程体系完善的教材,便于学生们自学。尽管如此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而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重视基础、精简学时、拓宽口径”的指示。
   2.2教学方式改革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深浅,更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课程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一方面,教师应充分重视绪论部分的学习,将相对枯燥的绪论趣味化,如让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结构树等,从而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形成清晰的网状图。另一方面,教师应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要明确什么内容必须讲,什么内容不必讲。通常情况下,真正需要教师讲的内容应是学生原本不懂,需要通过教师引导才能吸收的内容。与此同时,为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带头成立“特色讨论小组”,定期制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题,以供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任何教学的开展都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化建模与仿真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领悟比较抽象概念。
   2.3考核评估改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估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地实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传统的考核评估方式是相对片面的、不合理的,单纯的凭借卷面成绩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项技术是不可取的。因此,可从考核形式、考核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就考核形式来说,不一定要局限于卷面考试,可以合理地纳入更多的考核形式,如现场演练、学生互评等。其次,就考核内容来说,要切实做到教考分离,即“不考讲过的内容”,这里的“讲过的内容”指的是原封不动的题,而应该多考讲过的同类型题,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掌握某一类型的题,是否能够做到触类旁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创新运用纳入考核评估的范畴,其原因在于我国严重缺乏创新性人才,如果能从考核评估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益处,将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励更多的人进行创新。此外,各项考核评估的分值比重也非常重要,一定程度而言,大多数学生会格外地重视分值高的考核内容,而相对忽略分值低的考核内容,基于此,教师应该合理分配各项考核内容的分值,引导学生综合发展。
   2.4实训教学改革
   在过去,各大学院的实训教学形式主要为校企合作,这样的形式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技术局限、思维固化等情况。因此,各学院应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的实训基地,分别为基础实训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和创新实训平台。不同的平台实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便于分层教学。譬如,基础实训平台侧重于巩固学生的基础技能,适用于高校的每一位学生;综合实训平台适用于已掌握基础技能的学生激发自我潜力;而创新实训平台则适用于专业知识及技能过硬的学生进行自我突破。拥有不同门槛、不同侧重点的实训平台更利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实训的机会。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更应与国外相关实训平台建立良好关系,加强交流与沟通,实现相互学习。
   3.结束语
   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更是如此,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进行多方合作,积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层层递进地开展改革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彦斌.工程案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6):101-104.
   [2]谢开泉,胡洁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分析[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12):88-89.
   [3]张晓红,朱裔良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1):162-162.
   [4]黄志东.浅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3):71-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