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力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类的人才,目前十分稀缺。因此要加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人才的培育,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些合理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教学;培养策略;创新型人才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完善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1电气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的特点
1.1牢固的基础知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电气自动化知识理论体系,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点有着精准的掌握程度,对电气自动化工作有清晰的认知,且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发挥出电气自动化知识的实用性。理论知识方面,要对电气元件、电气图纸、PLC基础知识以及气动系统方面的知识要全面掌握;在实践方面,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应用型学科,不能只掌握理论知识,要能通过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性[1]。
1.2持续的创新能力
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电气自动化必须要有持续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与专业教师沟通,把想法全部展现出来。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能够帮助电气自动化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改革生产流程、创新生产技、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培养出能够切实为我国电气自动化产业做出重要成果的创新型人才。
1.3自主的学习能力
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非常迅速,技术革新速度飞快,不断有新的设备和新的知识内容加入,这就要求电气创新型人才要有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把知识停留在课堂上,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专业教师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步。
2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论,轻实际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应用类学科,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得不到充足的实践机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电气自动化创新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际的应用才是培养电气自动化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能够流利的背诵理论知识,却连基本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都解决不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不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2]。
2.2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教育方向,但是从当前电气自动化教学整体教学情况上来看,许多高校和教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电气自动化课程多年不变,没有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做出改变,没有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纳入到教学任务当中去,学校的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教师也没有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量落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3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高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过多。电气自动化课程中的内容过多、过杂,是十分明显的一个问题,学生需要消化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时间进行实践案例,而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是否完全掌握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就不能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2)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对电气自动化的所有教学内容全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模式,在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难以得到提高。(3)培养创新能力内容过少。通过现在电气自动化教学的内容来看,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缺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到能够提升他们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创新能力较低。
3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效策略
3.1改变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教学目标模式中,专业教师对所有内容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多种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模式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提高对教材中内容教学的基础上,还有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模式。例如,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制定计算机控制、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行动控制、现代控制、自动化等相关理论的CAI课件,利用CAI课件能够把教学内容较为生动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之前,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创新性质的问题,把教学模式由“教师指导”转变为“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教师再加以引导式的教学,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
3.2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向
培养电气自动化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创新方向,创新方向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的电气自动化创新型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要对当前电气自动化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市场需求,通过分析多种数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电气自动化知识应用范围主要是电机电气维修、电气自动化控制、自动装置的安装以及电气设计等领域,高校和教师结合不同的领域要求和规范,需要明确各个领域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3.3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能够直接决定学习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水平,教师要制定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有丰富的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过于老旧的教学内容,把新出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设备等内容加入到学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内容能够追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防止出现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被社会淘汰的情况出现,让学生白白浪费大好的学习时间,毕业之后却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而找不到工作。电气自动化教师在讲完每一章的知识内容时,要结合现有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以最简单的电子元件识别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把不同种类的断路器,比如3P断路器、微型(1P)断路器,接触器、中间继电器、变频器中体积较小的电子元件带到课堂当中,体积较大的由教师课下带领学生参观,让学生在实物中学习电子元件的相关知识,而不是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能够加深学生对电子元件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电子元件知识。有了扎实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才具备创新的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3.4丰富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实习内容
因为电气自动化是应用型学科,所以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的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积极与优秀的电力企业展开合作,避免把学生安排到没有实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学生实习之前,学校要进行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电力企业的岗位需求;在实习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考核,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瑞雪, 张桐. 应用型高校电气类专业过程控制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06):258-259.
[2] 李博, 任雪静, 赵俊杰.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控制类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003):45-45.
[3] 胡敏强, 王恩荣, 颜伟,等. 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 (1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