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社团建设策略研究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 523083)
摘要:武术社团是高校体育社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社团活动除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之外,还具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结合当前国内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武术社团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有效指导、缺乏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单一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武术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在此尝试分析这些问题,提出高校武术社团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高校;武术社团;建设策略
引言:社团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武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中大多会设置武术社团,并使之与其他社团共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并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作为高校中最具特色也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武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依然会面临着各个层面的不足,并受到一些活动类型新颖的社团的冲击,同时武术社团的衰弱这与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式微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要使高校武术社团获得更长效的发展,就需要立足于社团本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发展对策,使武术社团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1.武术社团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意义
武术社团对高校学生产生的教育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素质的强化上——事实上那是最浅显的内容。作为有着数千年传承的独特文化形式,武术本身也对习武之人做出了道德修养、礼仪、行为举止等众多方面的规范。而在高校的武术社团成立之后,这些内容也被作为社团风貌的一部分,并使社团成员在开展社团活动时逐渐形成高度接近的价值观,且普遍对中华武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更加能体会到武术背后蕴含的自强不息、修身养性、律己及人的文化精神,以及不畏强权、不凌弱小、内圣外王的民族文化修养[1]。
而除了这些对个人的内容之外,武术社团还能使成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进而渲染起成员心中浓烈的文化认同感,并由这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逐渐上升到强烈且朴素的爱国情感,这同样是当代高校学生应当拥有且必须达到的最基础的思想认知。随着社团成员对武术理解程度的逐渐加深,也会在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另外一些思想层面的内容上也会达到新的高度。
2.高校武术社团建设现状
2.1管理资源不足
高校的武术社团本质上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的团体,在组建之初就完全是以兴趣为先导,因此在管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松散性的特征。而高校方面大多对这些兴趣文化社团会赋予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校规的基础上为社团制定一些很难触犯的活动行为规范及管理规范,仅对一些重点发展的社团会予以管理资源上的倾斜与扶持。而且即使是在将体育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内,社团活动也更倾向于那些乒乓球、游泳、网球之类的现代体育项目,对武术这类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缺失。这就导致高校的武术社团普遍存在管理不足的情况,各方面活动资源的配置上也表现出明显不足[2]。综合高校武术社团的普遍发展运行状况来看,训练所用的场地大多是露天的,体育学院的训练场一般也不会为社团成员开放,而训练所用的器材也多为成员自发购买,这种管理上的宽松使得武术社团在发展时表现出无序性,很难获得有效的发展建设成果。
2.2活动内容局限
武术社团在发展时面临的另一个局限来自内容上,而这种局限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思维认知层面。当今中国整体的社会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法治社会,因此个人的勇武不被推崇,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一开始按照兴趣选择社团时,将武术社团首先排除在外。而另外一些对格斗、技击有兴趣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具体的格斗社团,如散打、泰拳、空手道乃至跆拳道社团,在没有这些社团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武术社团。实际上部分高校的武术社团在发展时已经考虑到这种情况,在社团内部加入了其他的内容,使社团得以更名为“武术散打社团”、“武术搏击协会”等,但在带领社团成员开展社团活动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多以一板一眼的训练为主,缺少成员们期待的格斗对抗行为,久而久之也容易使成员失去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3]。由于在社团具体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武术社团的发展建设也遭到了进一步的限制。
2.3文化底蕴缺失
武术社团缺失的底蕴主要表现在武术文化层面。结合现有研究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的相关文献来看,大多数文献作者认为武术社团缺乏专业武术教师的指导,并将此作为限制武术社团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武术社团与其他高校内的社团一样,都是基于兴趣爱好建立的,这意味着这些社团基本上是没有财力聘请专业武师指导训练的,正如篮球社请不到省级运动员、棋社请不到国家一二级棋手一样。这种状况是在最初社团成立时,就会因为受到理念影响而必然遭遇的状况[4]。武术社团缺失的专业化底蕴主要在于社团内部文化,与高校其他社团相似,武术社团的传承是上一代在下一代中选出佼佼者,并将运营社团的重担传递至下一代,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好社团文化底蕴的培养,分出充足的时间精力加以研究武术内容,必然会导致社团文化的不足,使社团的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3.高校武术社团的建设策略
3.1丰富社团内容
将丰富社团内容作为高校武术社团建设策略的第一条,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社团的活动主体是高校学生,而只有足够丰富、足够深度的内容才能对学生产生长效而持久的吸引力,同时丰富的活动内容,也是构筑社团风气、形成社团文化氛围的关键[5]。
首先需要丰富的是社团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可分出散手、唐手等其他从武术中演化出的近身搏斗内容,也可增加对具体武术门类的研究,结合时事热点增设新的武术门类,如咏春、八极拳、通背拳等,本质上就是丰富社团内武术的流派;同时调查校内已有的搏击技术社团,在武术社团中增加相应的分支,通过更改名称的方式,令高校学生对社团的认知并不局限在武术一个领域中,来使社团对不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就需要开发社团内已有的人才,调查他们对不同领域格斗技术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去学习、去了解这些内容,进而为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提供基础人才支持。
其次要丰富的是社团的活动内容,对内可集合不同流派进行一定的切磋交流,切磋交流未必一定要以动手的方式进行,也可鼓励各流派社团成员相互讨论招式、技术的应用及实用性,进而加深成员对不同流派武术的理解,同时这一过程还能作用于武术社团内部独特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外则强化与其他相关社团的联动,如可与国防军事社团联动,由社团教练带领优秀社团成员,从武术及近身格斗的角度解析CQC、CQB、莫桑比克射击术等军事训练技术,也可与街舞社交流,互相探讨成员体适能的训练方式等。
总而言之,社团内容的丰富是全方位且多渠道的,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团活动形式,同时完成社团独特文化氛围的构建,使社团成员对社团产生向心力,为社团的发展建设奠定人力及文化上的基础。
3.2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综合各高校在社团管理工作上的具体执行情况来看,高校对社团的管理整体上是较为开放的,大部分时候允许社团与社会机构进行一些非盈利性质的活动,但前提是要保证社团成员的安全。而从另一方面考虑,要获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及管理资源倾斜,首先社团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并表现出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因此,武术社团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建设,就可以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尽可能打响社团的名声,以获得社会层面的好评。而这就需要扎实的训练及行之有效的渠道。
在具体的策略上,首先社团内部需要在进行训练的同时,额外增设外联部门,来负责社团对外交接的一应事宜,而后积极寻找所有有价值的活动机会,如商场或商店的演出活动、敬老院的慰问,或是中小学的某些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本身需要是非盈利性质,且活动进行不能占用社团成员正常学习的时间,同时需要打好社团的招牌。在成功参与过这些活动并获得整体良好的评价之后,就能够获得学校方面的重视,进而获取教育及管理资源的支持。
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社团的活动不能以牺牲成员正常学习生活为代价,因此所有的活动需要在确保不影响成员在校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在获得学校重视之后,也需要严格控制外出参与活动的人员。且社团的经营不能将参与社会活动作为主要内容,社团的管理人及负责教师依然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社团建设工作上,应清楚认识到参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团的发展,切忌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因而在通过活动获得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及管理资源支持之后,应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资源用在社团的发展建设上,来使社团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及教育意义,帮助高校学生认识到中华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涵。
结语:武术社团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结合当前武术社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而言,应当执行的策略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上述策略也只是提出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的一种可能与方向,更重要的是充分肯定武术的价值与教育意义,在发展武术社团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周海波.对增城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武术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5):63-64.
[2] 黄玛莉.武德视角下的大学生武术社团文化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9(29):142-143.
[3] 张萍萍.北京市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J].青春岁月.2019(10):36-37.
[4] 宋绍鹏、张少杰、梁佳林.高校武术社团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卷宗.2020(13):283.
[5] 徐翠萍.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2(25):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