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书法亦犹佛法”——论禅宗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书法亦犹佛法”——论禅宗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日期: 2023/3/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谢江岚 钱慧 吴铭 于敏

(泰州市少年宫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唐五代禅宗兴盛,禅学得到空前发展。大批书僧的涌现以及文人士大夫好禅参禅的社会风尚促进了书法与禅学的相互融通。本文从书法创作的本体思想(“发于心源”)、心理状态(“凝神静虑”)、高峰体验(“妙于了悟”)三个方面阐述禅宗“心本体”、“禅定”、“顿悟”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并以此探讨禅法与书法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书法 禅学 心性 禅定 顿悟
  
   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抄经、刻经、造像记是佛教徒修学佛法、积德造福的重要手段。唐五代,禅风日盛,涌现出一大批书僧,文人士大夫参禅亦成风尚。宋代,士大夫与禅僧的交往愈加密切,推动了“文字禅”的发展,为书法与禅学的相互融通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于书法和佛法的关系,熊秉明先生认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把写字当作一项善业,与布施造寺相同,是一种宗教行为。一是把写字当作佛性的直接表现,和担水砍柴相同,是一种机锋妙道。前一种写字当然主要是抄经……后一种写字则见于禅僧的狂草。”
  
   一、书法创作的本体思想——“发于心源”
   魏晋南北朝以来,“心”的地位在禅学理论和修禅实践中日益被重视,宝誌的“即心即佛”即反映了当时禅学思潮的一种趋势 。唐代,禅宗得到进一步发展,关于“心”的禅学理论也随之丰富起来。北宗禅师神秀认为“心”为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法俱备。”南宗典籍《坛经》中关于“心”的论述也很多,有时还将“佛”、“本性”、“自心”与“自性”等量齐观:“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自心”即指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人心”,“自性”即是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可见,慧能禅学理论体系中的“心”与现实人心息息相关,因而这种“心本体”的禅学思想能够被书法艺术所吸收借鉴,为“书由心造”的书法创作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后世的书学理论承袭并发展了“心本体”的禅学思想,如唐.柳宗元“心正则笔正”;光《论书法》“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宋.释惠洪《石门题跋》“书,心画也”……都将能思、能知、能感的“心”视为书法创作的本体与基础。
  
   二、书法创作的心理状态——“凝神静虑”
   禅,为梵文音译“禅那”之略称,意译为“静虑”。《瑜伽师地论》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慧苑音义》亦云:“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可见,“禅”义有二:“一是使心绪意念宁静下来;二是正审思虑,如实了知所对之境。” 定,为梵文的意译,《俱舍论》将其定义为“心一境性”。中国佛教一般将禅与定并称为“禅定”,十分重视禅定的修习,讲求通过静坐思维的方式“明心见性”。而“书法之道重性灵,讲究‘凝神静思’、‘意在笔前’,这与重妙悟而强调静虑、无我和任心随缘的佛理禅趣,本来就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东晋.王羲之曾提出“凝神静虑”、“意在笔先”的书法理论,具有浓厚的禅学色彩:“夫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意谓作书之前要调整心绪意念,除却妄想杂念,集中注意力作有目的之观想,往往能够由此迸发出智慧和灵感,出现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这种心清虑涤、毫无杂念、精神专注、心手相应、运笔挥毫的创作状态正与“禅定”的心性心境相契合,被后世书法家所重视和推崇,广泛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三、书法创作的高峰体验——“妙于了悟”
   禅宗十六字要诀里“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即是顿悟的法门。“顿悟”是禅门的思维方式与修行方式。慧能禅师云:“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禅法,以此倡导心灵直觉感受和顿悟本体心性。
   刘纲纪先生认为“禅宗强调顿悟,认为自由解脱是一刹那间依靠顿悟而达到的……这也和艺术中的灵感、直觉有很为相似之处。” 可见,“顿悟”是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直接进入事物本质的精神现象,是瞬间直觉的反映。在顿悟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心灵之光使一切“我执”“法执”得以破除,一切压制“本性”的法度、常规扫地以尽,“达至艺术创造所必须的心醉神迷的内心体验……这也是人们所说的灵感,或心理学家称之的高峰体验。” 这对艺术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历代书法家在书论中多次提及“悟”,强调灵感的作用。如唐·张旭:“书道当自悟耳”;虞世南:“机巧必须于心悟”、“学者心悟于至道”;光:“成于了悟”等。
  
   结语
   关于禅学与书法的关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语道破:“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将学习书法的过程视为佛教徒的修证过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恰恰与书法创作的心理状态——禅定、书法创作的本体思想——心源、书法创作的高峰体验——顿悟相呼应,强调了书法创作中除却妄念、凝神静虑,发现和表达自我心性的重要性,也揭示了禅法与书法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5]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