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面向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听话的小车》一课为例

面向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听话的小车》一课为例

日期: 2023/3/4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沪林

(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发现教育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同时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信息应用技术的人才,才是目前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因此,小学应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创新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信息价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讨论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以课程《听话的小车》为例,提出丰富教学方式以及引入现实生活等具体方法,以期能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引言
   信息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模式,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创新与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课程,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关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然而,许多小学缺少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思维受限等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是许多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课程本身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本身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原因在于电脑的使用需要操作不同类型软件,从该角度而言,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是传授学生怎样合理应用计算机软件[1]。而不同类型的软件覆盖了社会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且许多常用软件的功能在不断更新,新软件层出不穷。因此,实际信息技术教学期间,教师不可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有软件的应用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举一反三、积极探索与积极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只是程序设计与编写,更多地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所以教师应尤为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的限制,小学阶段即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编程语言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学生目前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不足以支持其学习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另一方面,学生个人的逻辑思维尚未发展至能够进行程序设计的水平[2]。因此,对小学生而言,程序编写学习难度较高,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与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对简单、适合以及应用性较强的软件,例如绘图软件、LOGO以及多媒体软件等,通过上述软件的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整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期间应用其他学科掌握的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三)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所有人都应该积极发展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方可发现世界拥有更多的存在,蕴含更多的可能。小学生对创新能力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注意保护与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以及愿意持续探索与求知的积极性。兴趣爱好是创新开展的基础,学学生只有拥有兴趣,才会继续开展研究,并基于掌握的理论实践研发新型的技术。其中,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价值,需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思考如何处理问题的思维,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相对简单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尚未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3]。即教师在教学前制定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固定的教学流程,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就进行灵活的变通,且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单方面为学生讲解信息技术,而没有创新教学方式。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难度较高,所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感到有关知识晦涩难懂,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兴趣。可见,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同时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传统教学方式中,课堂氛围十分沉闷,而小学生年龄特点即活泼好动,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有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学生的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和家庭条件有一定关系,部分家庭家境优渥的家庭,学生可能接触电脑的时间较早,已经掌握部分信息技术,对计算机技术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部分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电脑,所以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偏低。然而,部分教师并未重视这一问题,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导致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部分成绩不佳的学生则不能跟上教师的进度,严重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缺少生活实际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完成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忽视现实生活的引入,认为只需完成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演示即可,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将技术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不能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较为不利。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方法
   (一)丰富教学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能令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事实上,大部分小学生喜欢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原因在于可以接触计算机,且计算机中有许多游戏,但是对课程教学内容欠缺兴趣,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率较低[5]。不仅如此,课堂教学方式相对沉闷,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随之减弱。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丰富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立足实际情况深入开发教材内容,进一步延伸与拓展课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基于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智能机器人引入传统编程学习活动中,设计将智能机器人活动任务作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应用环境,不仅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课程《听话的小车》为例,传统课程教学方式中,本节课程重点学习声音的响度,通过计算机中的麦克风,利用编程实现外部声音和舞台中角色的即时互动,使学生了解编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教师除了在课程中展开传统教学方式之外,还可引入智能机器人小车,设计“听话的小车”这一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声音传感器的作用,并利用编程通过声音控制智能机器人小车的动作,使机器人听从控制,分析声音传感器的创新运用。教师引入该教学环节,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学习任务也更加具有挑战性,在令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交流与沟通,如要求学生通过声音控制编程完成的智能机器人小车参与竞赛活动,比一比谁的小车能够最快抵达重点。学生在展示以及分享智能机器人小车过程中,也将获得成就感以及认同感,进而激发个人的创新热情,对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二)引入程序流程图
   每个学生均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个人理解能力以及认识能力各不相同,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直接抓准课程学习的重点,并梳理课程教学的逻辑,但是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并不能明确课程教学的重点,接受能力较差,所以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7]。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知识,并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教师可以在分组教学的同时,引入程序流程图,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程序流程图指利用对输入与输出数据以及处理流程的认真分析,将计算机的关键操作流程以及内容标记,利用这种直观且清清楚的流程图协助学生的设计语言从原本的自然语言逐渐转化为程序语言,协助学生梳理程序内的所有环节及其建立脚本过程中不同控件彼此的关系,并逐渐构成完善的图示概念。
   以活动“我们这样想”为例,教师给出“当音量传感装置的值不足500,机器人小车继续前进,不然即停止”的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尽量保证小组成绩与学习能力的平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语言介绍完成任务的思路,指导学生通过流程图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现,不断创新解决方法与思路,编写不同的流程图[8]。期间,教师应格外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其在小组中多发言,帮助其了解流程图的绘制方式。教师遇到存在多种解决方案的问题,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指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打破常规,积极创新。如此,优等生可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探索,而后进生在同组优等生以及教师的帮助下,同样积极进行思考与研究,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均可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引入现实生活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是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有效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十分紧密的教育性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掌握相对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同时利用实践活动熟练应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协助小学生整理掌握的信息技术,并不断运用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应用创新技术的应用方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实生活经历是学生最佳的教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的信息技术问题,若能利用掌握的知识自主解决,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如此,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9]。故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新的思维,以此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讲授《听话的小车》课程时,教师可以在“我们会发现”中引入现实生活实例,不仅组织学生认识音量,通过响度指令完成互动,同时向学生介绍声音传感设备的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了解创新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与价值,使学生意识到创新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生开展创造与发明的意愿,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们想探索”的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试,声音从低到高说话,记录声音传感设备的数值,同时将采集获取的数值区分为三个范围,并记录音量范围内的峰值与谷值,合理划分小声范围、中等声音范围以及大声范围,引导学生自主划分声音划分标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针对学生活动期间产生的特殊与新颖的想法,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以及鼓励,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小学应更为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并强调创新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明确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教学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以及丰富教学方式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蓉,田超. 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对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41-148.
   [2] 穆建彬.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1074.
   [3] 朱小磊.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实践[J]. 文渊(中学版),2020(6):651-652.
   [4] 郑永强. 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J]. 读与写,2020,17(1):185.
   [5] 许瑞芬.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1):45-46.
   [6] 韩蓉. 探究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中国新通信,2021,23(9):211-212.
   [7] 李小童.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智能化教学创新分析[J]. 学周刊,2021(14):149-150.
   [8] 田燕菲.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2021(8):47-48.
   [9] 程尚峰. 优化素养,提升技术——基于信息素养优化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探讨[J]. 读与写,2021,18(10):1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