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朗读——感悟文意的重要途径

朗读——感悟文意的重要途径

日期: 2022/9/11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万本清

(湖北省钟祥市罗集初级中学 湖北钟祥 431900)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并在读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从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可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还是感悟文意的重要途径之一。南宋朱熹说:“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当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著作中也阐述过朗读或默读,对于感知和领悟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因课制宜地设计好朗读的方式和技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对领悟课文内容也能收到出奇制胜效果。
   一、融情朗读,体味文章的感情。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字里里行间饱含深情。如果光靠老师分析,学生是难以感知其“情”的。而若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那感受会深刻的多。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作者遥想故乡时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近乎辽阔、空旷的巨幅油画,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祖国的深情。“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几句中作者的感情由平缓到喷涌而出,再到“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句展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些紧靠教师讲解是难以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设若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后饱含爱的真情朗读,会令学生感动,从中深受感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并立志为家乡作贡献的精神品质。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感情激昂,特别是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几段文字,其中四个排比句的气势有如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引导学生以高昂的激情去朗读,定会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绘景朗读,感受作品的情景氛围。对于一些写景真切、氛围浓郁的文章,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意境,通过调整节奏快慢,声音的抑场去朗读,绘造出一种情景氛围,能把全班学生都带入作品的意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一文,作者细腻地描摹了唐朝诗人张继落榜之后所见的寂静凄凉的环境和他落第后极度苦闷忧伤的内心波澜。朗读时可用低沉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者自然而然就会置身其中,与张继同悲共愤。又如《记一辆纺车》一文,中间几段写纺线竞赛的场面,句子整齐、语言优美、气势壮观,意境开阔。用欢快热烈的语调朗读,当年纺线竞赛的热闹情景仿佛凸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会产生同作者一样的豪迈而快乐的心情,仿佛置身于当年延安的竞赛场上。
   三、摹拟朗读,展现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多是通过外貌神情、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住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摹拟人物的神情语调,进入角色,绘声绘色的朗读,人物的性格特点就会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让学生扮演菲利普和克拉丽丝夫妇朗读,展现他们发现于勒是个穷水手时的神态、语言、动作。夫妇两人的恐慌、势利、冷酷,特别是克拉丽丝的冷漠无情,沉着有心计的性格,都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这对于理解小说的主题大有帮助。像《枣儿》一课,则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演读,很容易“读”出老爷爷、男孩几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四、姿势助读,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对于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辅以姿势助读,可以悟出作者遣词练字的功夫,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如学习《孔乙己》一文,读到“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一句时,做出“排“的动作;读到“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吃”一节中“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时做出“罩”的动作;便会悟出“排”和“罩”这两个动词的巧妙。《范进中举》一文描写胡屠户为范进“治”好疯病后讨好范进的丑态的一段,朗读时辅以低头为范进扯衣服的动作,更能体味出作者这一夸张手法的绝妙。
   五、集体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课本中大多数文章出自名家,风格各异。对有些课文中的整句语段,采用集体朗读的方法,更能深切体会到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如《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排比交错,节奏疾猛,采用集体朗读的方法,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能感受到语言的表现力。《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都采用了骈散相间的句式,有些句子还押了韵,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这类课文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文章诗一般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能对学生运用语言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促教,让学生读出“文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能力,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霄.语文素养.《神州》[J],2012,(02)
   [2]杨爱霞.朗读教育新领域的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究[J],2011,(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