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
(广州市从化区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市从化区,510900)
摘要: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通过开设公共体育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传统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容易受到经济体育的影响,更加关注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忽略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渗透。为实现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育人目标,可以将课程思政理念合理融入其中。本文分析技工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对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技工院校;公共体育;思政;融入机理;实践路径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社会多方位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信息,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从海量信息中分辨好坏,扬长辟短。但是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展思政教育,学生则无法辨别信息的优劣,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实现将思政教育目标合理融合到公共体育教学中,在技工院校的育人渠道中纳入体育课程、思政课程,这也充分体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特点,并逐渐构建一体化的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技工院校公共体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技工院校是优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技工院校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为国家培养优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思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根据大部分的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技工院校的各个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有部分技工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存在明显的脱节,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中,可以确保德育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技工院校可以结合国外关于公共体育中融合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特色、中国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现状来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思政教育,推动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覆盖性、系统性目标,实现运动技能传授和思想价值传播的统一。
2. 技工院校公共体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2.1公共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
公共体育课程中不仅包含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与技巧,还包含了体育规则规范。因此,在增强身体体能、培养体育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智力。例如,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克服身体上的困难,逐渐增强学生的意志。体育竞技比赛中有相关的规则规范和竞赛规程,学生在参加各类体育比赛时要求主动严格遵守,并公平竞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德育是公共体育课程重要的教育目标
公共体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为立德育人,通过在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也是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目标不仅包含体育运动技能目标、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等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提升学生的体育专项技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还要设置心理健康层面、社会层面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够合理调节自我情绪,逐渐培养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
2.3发挥技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优势
技工院校学生在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脱离教室,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且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相比,公共体育课程的感染性、参与性更强,大部分学生有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员,学生在观看、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参与感。由于公共体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功能,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开展德育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情感体验、感受,接受蕴含在其中的思想价值观念,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起到比较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3.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困境
3.1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不全面
根据对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实践情况分析来看,公共体育教师对于该课程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认识相对比较片面,在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情况,教学评价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评价,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评价,不能充分发掘公共体育中的德育内涵,无法充分发挥公共体育的德育功能,致使不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1]。
3.2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单一
虽然体育课程本身就蕴含着德育功能,但是在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认识不到公共体育的德育功能,尚未对公共体育德育功能进行充分发掘,且根据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结构来看,大部分教师的体育技能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参与专业思政素养培训的经验,教师的思政知识、思政教学能力同体育专业教学能力相比,存在严重的储备不足情况,在具体的公共体育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不能高效、科学地提炼体育课程中的对应元素展开相应的德育教学[2]。
3.3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存在空白
根据当前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现状来看,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制度、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缺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在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环节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急需解决。
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技工院校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品德对该学生能否成为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技工院校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学校更加关注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德育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学生心理障碍、精神异常的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3]。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肩负着身心全面发展以及优良品德培养的重任。只有实现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掘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现公共体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4.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融入的机理及实践路径
4.1技工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在技工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使得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质量与效率有效提升,首先就需要技工院校、公共体育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使公共体育教师能够加深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育人理念的认知与理解程度,达到全面、客观的认识。
为了使思政教育能够切实融合到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公共体育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从而确定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达到的预期标准。
首先,教师要逐渐建立完善的制度来确保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德育理念,根据课程思政、德育教学目标来设计公共体育教学环节、教学内容[3]。
其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目标,并对教师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过程进行评价,从而使得公共体育教学、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育等方面的业绩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对于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创新水平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从而使得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并推动公共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最后,技工院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技工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公共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培训,使公共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逐渐提升。可以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线下课程思政的相关讲座培训、线上的网络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使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提升,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创新能力,评估公共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此外,在对公共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体育、教学内容、教学量以及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的绩效内容,对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合理、客观地评价,来促使教师主动对教学水平、综合教学素养等进行有效提升。
4.2公共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思政教学价值观
技工院校是培养优质人才的主要阵地,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综合性职业人才。基于此,为了提升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效果,技工院校就需要结合实际人才培养情况,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渗透、教育实际情况,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教学价值观。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师要主动转变其教学思路,并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渐构建起“大课程思政”的理念,从而实现技工院校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并对各个课程内所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4]。
例如广州市从化区高级技工院校在其体育篮球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政价值观与教学理念。首先,该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实现了思政价值观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在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潜移默化融入思政元素,并结合德育目标制定有关篮球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德育培育方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仔细地观察,并以学生的实际体育锻炼情况、德育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例如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与篮球运动有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了解篮球的起源和发展等。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地向学生风险篮球运动员的小故事,学生对于蕴含在篮球运动中的竞技精神、团队协作等有初步的了解[6]。其次,教师可以在篮球动作、技巧教学中合理地融合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开教学,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学习篮球动作、技巧,并遵循篮球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观念。在遵循篮球规则的基础上来发挥各项技能,提升学生的篮球素养。最后,在篮球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篮球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灵活渗透思政元素。由于篮球这一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对抗性、竞技性,参赛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身体有比较激烈的对抗,运动员不仅要身体进行对抗,更要注意合理应用篮球技能、动作技巧,并遵守篮球比赛规则,通过实现看球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逐渐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班级内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篮球比赛,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公平、公正的精神,并在遵守篮球比赛过程中逐渐培养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学生可以从篮球比赛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不仅有效地提升个人的篮球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由于公共体育课程是技工院校的必修课程,公共体育课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实践性、交互性较强,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时,通过设计公共体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大量的体育活动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并逐渐培养终身运动的理念。因此,就需要加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公共体育中渗透、贯彻课程思政教学价值观,最终实现德育目标,实现技工院校的育人目的[5]。
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全面贯彻课程思政较广,就要明确公共体育教学目标中的思政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反馈情况,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思想价值观念等来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设计体育目标,还要设计德育目标,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持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内涵等。只有实现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精神、价值观念等有机结合,教师才能对公共体育课程内的德育资源进行充分发掘。
4.3逐步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在技工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要在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逐步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而确保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融入的灵活性、有效性[7]。
结合当前的技工院校实际人才培养状况来看,大部分技工院校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关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不重视对学生思政水平培养。基于此,需要技工院校逐渐构建明确、完善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想评价体系。公共体育课程教师要对教育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想评价体系进行持续完善,并不断完善相关的评价标准、制度,对于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8]。
在针对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评价内容、评价重点集中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根据公共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需求合理的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目标,从而使得考核的内容、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教师在设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时候,不仅要全面观察与分析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程度、体育训练表现以及体育竞技活动表现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是否能够逐渐培养规则意识,严格遵守竞技规则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否能逐渐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评价结果更加真实有效,也可以为后续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融入提供参考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技工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实现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开展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教学来实现德育目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逐渐构建技工院校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在技工院校公共体育中融合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技工院校公共体育教育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公共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思政教学价值观,逐步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而逐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体系,为科学、持续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学瑶,金小盟,刘炎培.红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价值审视与实践路径——基于技工院校的场域分析[J].职业,2020(16):4.
[2] 张建民.立德树人固根本 培根铸魂育新人--加强和改进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21(2):3.
[3] 黄景许.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篮球课程路径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6):89-90.
[4] 包海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3):5.
[5] 夏莹.融入思政元素的技工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以电路基础课程为例[J].职业,2020(15):2.
[6]张沙,唐磊.德育元素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6):74-79.
[7]冯健.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篮球课程路径的探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8):74-75.
[8]刘衡升,梁富城,钟琦,管随善,刘维韬,刘玲,马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