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路径的实践研究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江苏苏州,215500)
摘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是落实“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的重要文件,是谋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常熟分院智能制造企业学院为例,剖析“三教”改革的现状,并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以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三教”改革;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基金资助: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 “‘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以智能制造企业学院为例”(B/2020/10/093)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素质不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单兵作战,团队建设不完善,凝聚力弱。教材方面: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仍然以学科为主线,形态单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内容无法渗透体现。教法方面:理论导向,教师为中心还普遍存在,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新的期待,新的要求,任停留在理念层面,难易真正落实到课堂。鉴于以上情况,在当前我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引领下,立足常熟分院智能制造企业学院的现代学徒中心、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试点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途径,开展实践,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 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一,引进增量。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企业方面引进懂技能,善于教授的技能匠人,引入高技能人才招聘教师制度,另一方面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新入职教师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专业教师则应要求每年去企业实践三个月以上,培训安排可以利用假期开展。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教师脱离实际生产技术时间较长,使双师型教师素质下降。
第二,盘活存量。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配备不合理现象,为了适应当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需要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跟岗训练。通过和企业导师结对培养,明确师徒责任目标与任务,通过在岗教师的下企业实践,了解并掌握行业中各岗位的能力,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能力,为校企深度融合架起桥梁;安排各类培训,更新理念,掌握新方法,提高技能等级;通过大赛促进成长,参加辅导技能大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提升教学能力。
像苏州评弹学校是一所评弹专业的艺术类学校,教师基本都是本校毕业留校的专业教师。留校教师首先需要成为一名评弹演员,才能上讲台教书,因此学校对于每位留校教师都安排拜师,学习长篇,并给予3-4年的一个码头演出期,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成为一名真正的评弹演员。有了演出实践基础再回到讲台来教育学生,从演员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岗位,学校还会安排一段时间的听课期,也就是青年教师跟随前辈教师学习听课,每周听过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最后青年教师独立开展公开课,经前辈专家老师认可后,方独挡一面开始独立上课。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手,长期离开舞台专业能力必然会生疏,因此学校的专业教师学校除了每年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之外,还会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比方说苏州市光裕杯,江苏省曲艺大奖,江苏省教师技能大赛,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评弹节等省市及国家级重大专业大赛并取得优良成绩,由于学校教师比较少,学生相对比较多,因为近几年学校和苏州评弹团进行校团联动,把团里的演员引进到学校,协助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接下来学校也在不断的努力,争取让每位专业教师能形成舞台讲台的流动,以此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 双导双引,分级精准,形成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以“职教集团—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三个层次为梯度,校企双方通过现代学徒、企业新型学徒等形式,联合组建运行机构、成立教学团队、研制课程、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校企共建教师合作发展协作团队,对团队教师实施“双导双引,分级精准”的培养策略,致力构建本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教育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同时,要善于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1.促双三向地流动,组健全专兼教师培养渠道
修订企业讲师制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资源库,注重专业教师轮训制度,提升学校教师技术水平,完善专兼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共享教师运行机制。
2.搭创成长平台,搭建促名优教师梯队
发挥各专业的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聚集各学科优秀教师,确保每个专业均有1-2名加专业带头人 ,增加中青年教师比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
3.重师德师风,创健全新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方案,强化师德建设与考核。严格执行考评体系,并适时整改。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匹配相应的激励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工匠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方式,加强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的双向交流,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三、 融合创新、潜心育人,扎实推进教法改革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学校教师要努力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努力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根据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
当前,“1+X”证书制度试点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学校要将X证书内容融入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由学校代表与培训评价组织进行协商,共同制定证书试点实施方案,协同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落地。按照“专产引领”的原则,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精品化、实践化、国际化”课程体系,采取多元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
在校内课堂推进“课堂革命”。开发网络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建立企业课堂,创新实践教学。在智能时代,最需要迭代的不是技术、不是产品,而是人的思维。我们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转变思维,做“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积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并利用教诊改平台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业水平诊断、教学改进,以及教师发展状态检视、学校治理能力监控等,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创新。
四、 对接课标、创新形式,推动新型教材研究
职教20条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明确了任务要求,校企和合作开发一批国家规划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明确要求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使用。学校是是国家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又是教育部第二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试点单位,随着试点的深入开展,传统教学模式被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所替代,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工具——教材来讲具有较大的挑战。通过以上对新型活页式开发的背景剖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教材的呈现形式从以前不被重视,到逐渐收到重视,再到如今职教20条给出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这一清晰路径,足以体现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的重要性。开发的原则和目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联合校思政中心组,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形成思政案例,建设示范课程,开展新型活页式教材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教育的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第二,教材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也是课程建设主要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是“三教”改革重要内容。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则,将实训项目划分为专业基础实训、专业技能晋升实训、专业技能拓展实训3个不同的模块,编制与之匹配的项目化活页式教材并用于证书考核实践,开展X证书标准与新型活页式教材细化、融合实践研究,为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高质量优秀教材。
第三,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材不是孤立的纸质教材,必须有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配套信息化资源,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新型活页式教材融合研究,通过不同载体,空间的优势互补,多层次、立体化展示生产过程,与教材使用者之间具有更强的交互性,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黎良田,廖强华,王文斌,宋志刚.智能制造背景下高技能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5):61-65.DOI:10.13899/j.cnki.szptxb.2020.05.012.
[2]蒋岚,陈立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内涵建设及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21-22.
[3]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4]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108-110.
[5]何文明.把“三教”改革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J].江苏教育,2019(76):37-38.
[6]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7]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09):86-91.
[8]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6):13-17+64.
[9]韦晓阳.深化“三教”改革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84-87.
[10]彭湘华.“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4):146-147.
[11]孙飞飞.基于教学能力比赛浅谈高职“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0(24):154-155.
[12]陈丽,郭玉娟,高欣峰,谢雷,郑勤华.人机协同的新时代: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与趋势[J].开放学习究,2019,24(05):18.DOI:10.19605/j.cnki.kfxxyj.2019.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