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日期: 2021/2/28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良1 徐卫国1 华敏2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无锡,214405;2.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产教融合环境下,为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高职院校需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实践全学科共同育人:首先要把握好教师核心,抓好试点建设并重视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协作;其次要把握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适时和适度原则;最后提出要突出价值引领特色、培养工匠精神特色和发挥好企业文化教育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全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B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ajor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background
   ZHANG Liang1 XU Wei-guo1 HUA Min2
   (1.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Wuxi 214405,China;2.Jiangsu JIXIN Wind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Jiangyin 214422, China)
   Abstract: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ajor course need to be carried out aimed to cultivation through practice unde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background. Firstly, we need to regard the teachers as the cor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 a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major courses. Secondly,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ajor course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right time with a moderate level. Finally,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 guidance,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olitical education in major course;Education in all subjects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完成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岗位的顺利衔接。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理念由此而生。课程思政提出利用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由各学科共同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推进全学科共同育人。产教融合大环境下,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各类校企合作平台育人过程中,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教师
   实施课程思政,任课教师是核心因素。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一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对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育人的完美统一。如果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没有足够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技巧,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那么不仅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甚至可能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不良影响。因此,提升专业课程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对于落实课程思政有着重要意义。
   1.1 教师需要强化育人意识
   于人文社科类而言,人文社科类教材自身就是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编撰而成,所以人文社科类课程是引领学生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活样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认知教材中贯彻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寻找党关于高职教育的思政主张、政治立场、思维观点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形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等马克思主义观点。于理工类而言,专业课程大多数都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普遍认知和自然规律的运行机理的掌握和应用,表面看起来与政治关系不大。因此,从事理工科教学的专业教师往往是重术轻道,只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即可。这种做法仅仅体现了理工类课程的工具性,而没有跟进思想政治教育,可能让学生不辨是非,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行不道德之事。所以,理工科教师需要重视育人,在教学生术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条件性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道义和人文关怀意识,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比方说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旧中国的种种屈辱历史和现在人民富裕、科技进步、祖国强大的现状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情感教育在这里会发挥强大的感化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意志品德,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积极人格。
   1.2 教师需要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专业课程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从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在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公共课教学的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院校方需要通过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对教师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培训:制订科学的培训方案,并注意理论的深度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党政方针政策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思政理论观点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结合。此外,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在寒暑假进行思政实践研修,安排教师到井冈山、延安等红色基地接受体验式教育,让教师近距离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坚定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通过这种形式,让教师心中的红色火种,在学生心中播种萌芽,星星点点形成燎原之势。
   2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把握两个抓好
   2.1 抓好校内试点建设
   上海市从2014年开始在高校探索实践课程思政的理念。教育部在2017年6月向全国推广上海经验,实现课程思政的全国辐射,自此,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但是,上海经验中的样本多数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案例并不太多。所以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只能参考少量样本稳妥推进,建议做好试点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在进行试点建设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明确三个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哪儿?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可以建设成什么样?在厘清自身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后,可以在校内每个二级院系内选取两到三门课程作为试点,为了便于以后校内推广和体现示范意义,尽可能选择学科和专业特色突出的主干课程。至于课程思政教师的选择,尽可能选择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又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的骨干教师作为试点课程的主讲教师。
   2.2 抓好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协作关系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设立课程思政考核项目,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促进专业课教师主动实践课程思政,提高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而教师需要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学和实训的全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另外,课程思政试点中要尽量发挥思政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挑战。即使曾经接受过培训,在对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总体把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阐释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专业课教师还可能会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因此,让思政课教师参与试点工作,每个试点配备一到两名思政课教师,从课程思政常用的方法手段、介入时机以及触及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点到为止的隐性教育,效果往往好于生搬硬套的口号教育,好的思政教育规划能够大幅度提高育人的有效性,这里尤其能体现出专业指导的重要性以及学科间相互协作的必要性。
   3 课程思政实施中需要把握两个注意
   3.1 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要注意适时
   课程思政教育的难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从何而来,既不能从专业课教材中得来,也不能是思政课程的生搬硬套,思政教育元素只能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中凝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从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中分解出思政教育元素,去掉重复元素和与专业课联系偏弱的元素,将有效素材列表整理,最后明确每个思政素材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介入时机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时机不是唯一的,介入方法也可以有很多种,而且不能因为思政教育就影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思政和专业的融合要避免大水漫灌,更需要细水长流的规划以及和风细雨的浸润。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可以在零件工艺路线的拟定、定位误差分析与常用零件设计等知识点讲授时融入装备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可以在工艺流程概述、控制表面质量的工艺途径等知识点融入责任意识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可以在加工余量的确定、机床加工参数的选择等知识点融入职业规范教育,养成学生的操作规范意识。
   3.2 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元素要注意适度
   课程思政育人,不是直接使用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将专业课程变成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要注意适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适时转换话语,由知识点引出思政教育素材,还要注意在适当节点对思政教育画句号,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索的余地,做到专业课教学和思政元素的隐性植入,游刃有余,把控得力。比如,在金工岗位实习引导学生认识机床时,可以从德国机床的高精尖引出中国机床制造的现状,指出对关键技术的探索和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建功立业。在爱国主义教育引起共鸣,学生对当下好好学习、毕业建设祖国的观点有了认同感后,继续回到课程教学。
   4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关注三个特色
   4.1 价值引领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不仅文化基础偏低,思想道德素质同预期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这种情况使得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生源实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专业课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和角色意识,形成课程大教育意识。在教学中,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系的建构是重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构建是核心,要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放大教育周期,需将立德树人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正确对待职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3]。比如在新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实践的阶段,很容易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可以依此为契机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形成无惧挫折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4.2工匠精神培养特色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鲜明特色[4],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来自于对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认可,来自于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和对岗位的高度负责,来自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尽职尽责。一,工匠精神立足于专业知识的汲取。专业课教师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深入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然后在专业课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环节等各个教学阶段融入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内容;二,工匠精神发展于实践技能的磨练。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在反复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体悟和感知职业角色和工匠精神,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模拟职业场景进行职业角色扮演;三,工匠精神养成于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淬炼。导师制育人中,专业课教师通过面传口授来指导专业技能,教师以身作则,以对技能的执着与求精传递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
   4.3 企业文化教育特色
   高职产教融合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设立企业冠名班,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到后期赴企业顶岗实习;从建立混编师资团队,创建教师工作室,到构建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机制已经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文化宣讲和熏陶占据了教学阵地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文化对人才素质内在要求的同一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尽量减少无效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汲取企业的优秀文化,将其作为重要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可以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选择企业共性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如联想的创业创新、诚信正直文化,华为的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文化等。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受岗位素养的培养,这就为学生毕业就职后适应并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积极吸纳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尤其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环节,由企业人员在现场对学生进行行为和规则的指导,引领学生认知企业文化,能够加快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对所从事岗位的理解和认知。
   5 结语
   目前课程思政正处于推广阶段,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发挥院校特色。每个学校需要立足特色专业和专业群,选取代表性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试点,在实践中分析总结经验,完善试点特色,加强校际交流与共享,成熟经验及时加以推广,最终区域推强推优推特,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其次要注意发挥课程特色,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每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的思政元素亮点,在挖掘本课程思政素材的同时,还需要借鉴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这对于不同科目中课程思政策略的交叉融合以及课程思政途径的拓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结合产教融合大环境,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各类平台如教师工作室、技术服务站和校企合作班等,建立针对各类平台的思政育人机制。通过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人生观,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 10-14
   [2]杨雪琴. 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1): 41-43
   [3]王石, 田洪芳.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4: 15-18
   [4]程德慧.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9,3:72-75
  
   基金信息: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积极教育视域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途径研究”(B-b/2020/03/4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积极教育’实施环境与策略研究”(2019SJA0885)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张良(1973-),男,江苏江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