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日期: 2009-1-10 15:22:01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范启华 邱永渠

摘  要: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社会、学校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发展观,其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

学海网
传统的发展观念仅局限于经济范畴,不惜牺牲人的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以此来指导职业教育,必然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职教.人成了经济增长的手段,“这不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相反,却是让人适应经济的需要。”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高职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对高职教育地位的认识局限于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而没有把高职教育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置于应有的地位。其核心就是把职教看成是谋职的手段,这种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一方面是学校往往基于狭隘的功利目的,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一种纯粹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不追求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仅为谋职而学。随着社会的向前迈进,这种观念日显落伍.与社会的发展乃至教育本身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强调发展性的现代社会中,必须赋予职业教育目的以新的内涵,把单纯技术目的的职教转变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职教,它“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适度规模。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数量得到快速发展,但夹杂其间的个别热衷于速生式冠名现象却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规模数量上实行准入制,应分专业类型、行业区域等方面进行论证,既在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中考虑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比重,又在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中考虑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比重。当前仍有必要强调,高职院校的设置起码做到总量有控制.增量有减速,避免盲目性,防止随意性。
    2.优化结构。高职教育院校设置的基地和起点呈多类型、多层次状况,发展进程呼唤这些院校要与高等教育的“高等”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接轨。(1)高职教育层次:学历层次和品牌层次应逐渐上移。一方面,学历层次上移,高职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还应往本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发展,从而建立一个由初、中、高,相互衔接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品牌层次上移,要统筹高职教育院校一、二、三方阵的阵容建构,推出高职示范院校作为领跑者,鼓励办学实力相对较强的高职院校走向一流、优势更优,促进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由弱变强、增创优势。(2)高职院校类型:独立建制职技学院与本科大学举办的职技学院优势互补。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充
 分发挥人、财、物的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办出凸显特色的真正高职教育。而本科大学的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利用各自特殊的学校文化,整合相关院系的教学资源,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此外,独立建制的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大学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合作,共谋发展。
    3.保证质量。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那么,关于教育质量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教育质量的全面性,不能仅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衡量,更要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水平以及他的行为、态度等因素来衡量。另一方面.不能仅仅关注各因素的终结性水平,要更加关注各因素“形成性”的程度。由此,我们应树立以下两种观点:
    (1)适应性的质量观。对社会需求、市场(主要是区域性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第一线岗位需求、学生需求的适应能力,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志。只有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高职院校才能根据上述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特色化的质量观。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点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要求我们树立特色化的质量观。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专业特点以及各自的办学条件.确立学校和专业的发展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途径的不同配置,构建起具有不同质量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海网
4.提高效益。高职教育的效益不仅体现在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上,更重要的是使其效益体现在这种服务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上,要更多地用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外在的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是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是效益的主体。高职教育还应考虑它的经济效益,要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以维持学校收支的平衡。高职院校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重视经济效益,是高职这一特殊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规模.与结构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反映,而质员是关键.效益是前提。可以这么说,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规模的适度控制、结构的优化、质量的保证和效益的提高是紧密而不可分的,每—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奏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的关系,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它集中反映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上。
    1.树立一种全新的能力观。树立高职教育全新的功能观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台湾学者黄孝认为:所谓的能力“是指学生能胜任其未来将从事的工作或活动,而学生要胜任.则须拥有从事某一活动或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②。因此看来,能力概念并非仅指“职业技能”,也非指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我们要做到理解和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的能力观,就“必须拓宽我们现有的职业能力观,把我们的能力视野从与特定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扩展到更广的领域”③。
    这个“更广的领域”,根据对职业活动的针对性和迁移程度的不同,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包含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智力性的和操作性的。在职业教育中,可将这一综合的素质结构称之为综合职业能力。
    2.实现社会与人文和谐的教育目标。实现社会与人文和谐的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以往的社会性目标外,还应增加人文目标的要求。如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打好三种基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是重点,由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类人员协作共事,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要处理好就需要有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要加强互相沟通和理解,要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共事,要善于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依靠群众的力量成就事业。
    3.拓展“宽基础”的课程内容。
 拓展“宽基础”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山政治文化类、工具类、公关类和职业群专业类四大板块组成,强调给予学生宽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大普通文化课的比例,以此提高学生一般性认知技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与发展“后劲”去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变化,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二是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面,可效仿德国实行的“职业基础教育年”,在职业教育的三年或四年的第一年中,学生学习几门相应职业的基础性或共同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①张家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陈逸洁:职业教育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职教论坛2001,2.
    ③卢联珍,黄宾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4,3。
    ④文  汝,罗玉平: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⑤晏松谱:职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四个保障体系,职教论坛2003,5.
    注释:
    ①宫地诚哉 仓内史郎:职业教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p58
    ②黄孝:能力本位职业教育[N],台北:正文书局, 1984年
    ③石伟平:职业能力与职业标准,外国教育资料, 1997年第3期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