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学生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高职学生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日期: 2010-7-30 6:22:42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道德教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教育向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更新、更严格的要求,也为道德教育工作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学科和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然而,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高校德育没有现成的范式,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也在探索和建立之中,为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来审视高职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高职道德教育,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道德教育体系、工作模式,尤为必要。
   道德教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教育向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更新、更严格的要求,也为道德教育工作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高职教育中道德教育特性分析
   现代道德教育的特性,是指有别于传统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特性或特点,是我们在实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模式创新转变过程中不容忽视的。
   1.时代性。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是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内在的需求。时代性要求我们从高职教育的最大实际,即由学识教育向技能能力教育转变出发,来设计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工作模式。
   2.开放性。自身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效果的脆弱,使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显得苍白乏力。高职学生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固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封闭,向系统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的新模式,将赋予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生机与活力。
   3.竞争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潮,包括积极有益的和消极有害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充斥与整个社会与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道德教育,就好比在野草丛中种植鲜花,时时刻刻都在同不良观念作斗争,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去战胜它们,才能使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整体性。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社会大系统、学校母系统和道德教育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制约着道德教育的功效。因此,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改革加强必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育的整体机制,并促进其整体机制的发挥,而不是凌驾于高职院校教育整体机制之上。脱离高职院校教育整体机制而孤军奋战的道德教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5.实践性。现代教育模式,给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现时代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区别。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常常片面理解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以为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听话,就是要管住学生的行为。
   以人为本,反映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上就是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根本,从学生的成人成才的实际出发,设计、实施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就是确认学生在学校教育乃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他们不再仅是被塑造、被教育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教化的主体,使学生在人格受到尊重、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胜任愉快地投身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去。
   笔者认为,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应是当务之急。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让学生从学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灰暗阴影中走出来,不仅使道德学习,还使各项学习活动成为主体性活动。在自觉的主体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要求高职道德教育很好地对自身做出反思和改革。从接受心理的角度看,强控制、强结构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影响,结构性较弱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消除紧张感、“异化”感乃至对立情绪,而只有在身心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影响,学生活动的主体性才能加强。因此,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在为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而做出改革时,必须注重开放性,认真研究家庭、社会在道德教育影响方面的特点,并以此为必要的参照。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加强实践,锻炼道德行为的实践力。
   三、明确高职道德教育目标,突出高职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重点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高职院校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劳动、爱科学、诚实守信、勤俭自强、爱岗敬业、公民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全心智和健康人格。
   集体主义道德教育是为着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社会主义道德与其他道德形态的本质区别,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发扬互助友爱、团结协作的高尚品格。
   爱劳动作为道德基本规范要求,具有积极的评价意义。爱劳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重视爱劳动道德教育要注意三个层面:一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意识。二是注重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三是训练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爱科学道德教育在人类文明、科技进步时代具有极高的道德评价意义。对于个人来说,富有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品行的重要表现。所以应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反对愚昧,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风尚。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责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诚信教育,对学生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教育在中国文明传统和特定国情条件下,是有着特殊重要意义的道德教育。勤奋,对于高职学生的意义就是要求他们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争取早日成才。
   四、落实高职学生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构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新模式的措施思路
   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着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高职道德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新的道德教育观,现时代高职道德教育工作模式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高职道德教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21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着力于道德教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从养成教育、个性特长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强、自主、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实现高职道德教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道德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道德教育基地。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高职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高职道德教育工作。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高职道德教育模式的综合化。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高职道德教育也应由单
   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一要在具体形式上变单一的灌输型为多样的渗透型,使保持道德教育方法向着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二要着力创造课程化模式,把道德教学、道德研究、道德活动课程化,成立专门的高职道德教育教研机构,定时定量地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学术性、实践性、权威性,使高职道德教育真正居于学校教育的首位。三要探讨课堂道德教育渗透教学,研究摸索道德教育的渗透方法,挖掘道德教育渗透的潜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四要活化道德教育主体,注重寓道德教育于教师的表率之中。采取更为严格的规范、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更加可行的运行机制,调动和激发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热情,使广大教职工时时处处发挥师表作用,以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五要实现高职道德教育手段现代化。
   综上所述,高职道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转变,既依赖于人们道德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道德教育首位的由衷认同,也依赖于道德教育本身的作为。在教育目标确定的条件下,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负面影响,是高职道德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是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艰巨课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瞿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胡厚福.关于现代德育特点问题探讨.教育学,1994,(3).
   [4]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
   [5]王义高.评当前西方德育导向和德育理论.比较教育研究,1994,(5).
   [6]李平著.中国思维坐标之谜——传统人思维向现代人思维转型.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7]杨克祺.德育•心育•心育工程.特区教育,1994,(4).
   [8]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1-349.
   [9]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8-52.
   [10]王凡.道德失范道德成本道德补偿.广西社会科学,2003,(1):45-47.
   [11]钟芸香.道德是市场经济的潜在本质.求索,2003,(4):147-148.
   [12]马湘培.诚信是一种资源.广西社会科学,2003,(9):175-176.
   [13]李齐全.自由、竞争、国际化特性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3,(11):78-79.
   [14]袁敬伟,张军.大学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4,(5):59-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