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新闻 >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面向市场办学的途径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面向市场办学的途径

日期: 2008-2-20 18:31:51 浏览: 2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邓厚勇

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学}七{海}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性质和特点要求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我们要以十{学}七{海}大精神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转变教育观念,突出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虽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其区别。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准市场定位,突出高职特色,不能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和普通专科教育的“克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设置专业、调整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新专业,开拓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型变动;并密切关注重点产业带对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知识要求,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技能等,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高职院校是完成和实施这一纽带和桥梁的关键。高职院校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的发展要求准确做好学校教育类型、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四方面的定位,围绕突出高职的特色做文章。

面向市场,推进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

优化专业设置,突出职业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就业教育。因此,必须摸清市场情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情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进行课程改革。在高职专业设置上,要有灵敏的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要依据及时准确的产业信息,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研究,创办适销对路的新专业,同时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应以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关注劳动力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愿意接受的,能为其就业、生存和发展带来活力的专业和课程。无视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必然带来专业建设的盲动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开办专业的选择上,要与高职教育的特性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为劳动者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除了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外,还有必要着眼长远,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一方面,要努力面向市场经济的前沿拓展新的专业;另一方面,要对已经成为学校优势的、有特色的专业,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特,对一些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改革。专业的设置应长短结合,既有常设的品牌专业,又有不断适应市场而改变的短线适用型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一是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具体形式为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以及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否定一般人文素质和一般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三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设计高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某一专业,而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必要、够用、实用”,即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第三是多方向:“多方向”是为就业服务的。它是指学生在进行1—2年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要求,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方向、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设计,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的整合并强化训练,以“多方向”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第四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坚持“五个面向”观念,认真实施“五个结合”

“五个面向”即:面向市场办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面向实践抓教学、面向需求育人才、面向企业建基地。高职院校的市场理念应该是面向市场办学校,围绕企业设专业,针对岗位设课程,对接社会搞教改。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应该是管理就是服务。练内功,坚持把学院的每一项管理都做成为学生成才的服务,把每一项服务都做成精致的产品。练外功,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坚持为企业发展服务。在服务中求结合,在服务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共赢。走进来的是学生,走出去的是能手。把让学生能就业、让企业能满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理念应该是坚持没有社会经济需求的专业不办,没有企业依托的专业不办,没有企业家指导的专业不办,没有形成自身优势的专业不办。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的理念应该是追求育人和用人相结合,成人和成才相结合,课程与岗能相结合,求知与求职相结合。

“五个结合”即:学生与企业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作业与作品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深深扎根于行业、企业当中,紧密依托行业。不但要同企业结合,同时也要为企业服务,与企业共赢,同企业一起发展。坚持走产学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能够解决实训设备的落伍、实训教材的落后、实训教师的短缺等难题,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与市场零距离、岗位零适应期的实用型人才。从高职教育发展实践中探索从产学研组合到产学研结合至产教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建立与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共享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和管理机制的运行。可以与知名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办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专业,与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可以聘请他们在高职学院兼职任教。让课堂走进企业、研究所,使学生在生产、科研的第一线,感受到鲜明的职业气氛。这一切都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有效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五大就业工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适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大力实施“五大就业工程”,即:“订单培养”工程、“两个身份”工程、“结对子”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和“社会职业培训”工程。通过实施“订单培养”工程,注重市场导向,全面了解市场需求,根据人才“出口”情况合理配置“入口”资源,达到培养目标与定位准确;通过打造“两个身份”工程,使学生既是学院在校学生,又是公司从事企业生产的“准职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通过开展“结对子”工程,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关系和对外交流;通过拓展“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强化实践训练与技能培养,既面向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把学院实训车间办在企业,又把学院实训设备推向社会,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增强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学院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产学一体化,达到互惠双赢;通过培育“社会职业培训”工程,着眼于服务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和民生问题,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增强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

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按社会需求和技术应用能力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然而,仅按就业需要进行专业对口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局限性很大,仅具备职业能力的“工具人”还不能算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健康人格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社会发展接班人”的社会功能,更要突出人自身的价值。在认真总结以往素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向。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始终。要以素质教育特色为重点,以思想品德系列、文化修养系列、职业技能系列、身心健康系列为框架,构建每一系列目标内容体系、实施途径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和谐校园创建与素质教育为中心,围绕法制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活动方案和职业教育德育模块,以文理渗透选修课、公选课、学术讲座等第一课堂形式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形式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体育与身心健康教育模块,大学生能力素质拓展模块的目标体系,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对于促进当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形式的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即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实践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