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浅析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浅析

日期: 2010-7-30 3:56:03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 先进思想
   论文摘要: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先驱,其职业教育思想很先进,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著名职业教育理论;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驭。他曾赴美国、日本考察,看到这些国家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举的教育制度,深切感到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而优则仕”,导致所学的东西与经济和生产实际相脱离的危害。回国后,他于1917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国内知名人士蔡元培、严修、张元济等都在成立宣言上签名。1918年,他又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提出“劳工神圣”和“敬业乐群”的口号,以“双手万能”为校徽,倡泞手脑并用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深受实业界欢迎,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风尚。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很先进,今人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著名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1878年生于江苏川沙(今上海川沙)一个私塾教师之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参与策划江苏起义,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具有深厚的中国占代文化修养和教育理论知识,却能够从中突破他于1915年赴美考察.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具体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谋个性之发展;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个理论一反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意识而具有了民主思想。人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不是为了“读书做官”,而是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因为人只有充分发展其个性,才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这是对封建教育压抑人的个性的一个革命;人都有先人的个性基础,而要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人们都要在社会上从事某种职业,而职业教育就是为人们就业做准备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是为一个国家、进而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做准备的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最准确的理解,最好的阐释,这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直到今人仍值得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和学习。
   二、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要手脑并用”。他批评清末兴办的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黄炎培的这种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看到了教育与生产能力的关系,这是对教育的全新理解和险释。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原始教育其实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它在人类求生存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与劳动紧密结合。但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学校教育都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的教育,这就使得教育内容和生产劳动脱节“我国古代的教育完全是为了培养皇帝的忠实奴才,是替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奴化’教育。它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这是对我国封建教育的一个概括。而我国超稳定型的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几千年,这对我们今人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践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今人我们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黄炎培试图运用职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指出要“因职业的各各不同,与人的人性、人才、兴趣、环境的各各不同,替它分别种类,谁则宜某种,谁则不宜某种。”这种“人职匹配”的思想对于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创造力非常重要。
   人的人性、兴趣等各不相同,职业所需也各不相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从事他所喜欢的职业,一般情况下,他会干的很好,反之,则虽经努力也不一定能干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学生,“人职匹配”的职业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黄炎培先生所说,根据人的才能特点和职业特点分门别类并予以匹配进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都将大有好处。黄炎培先生身体力行,以他对子女的教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诱泞,在同孩子们的相处中,他时时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人赋和秉性,并且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如他发现一个孩子喜欢玩积木,能够制作成各种的建筑图形,便时常带他到高处去看上海的市容全境,培养他对工业的兴趣,引导他去学习研究建筑业。
   二、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目标
   教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精英教育,一类是大众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少数精英的培养.以中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淘汰掉多数。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则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目标,职业教育决不限制任何人的个性发展而必有益于个性发展,因此它不排斥精英的培养,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而这种职业教育就是大众教育,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都能成材,而社会上每一个执业者都接受过职业教育,这样,整个国家就都是受过教育的人,而国民整体职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人民生活会呈现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是黄炎培在20世纪初为我们勾勒的美好前景,虽然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但这种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实务性的增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己经使我们的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四、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确非常先进,但要想实现却非易事,需要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职业教育是适应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新需求而产生的教育类型。”“源于较旱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机器工业起步比西方晚了近一个世纪,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才出现,而日‘发展十分缓慢,一直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工业革命。而直到"1949年,我国的工业化率才达到12.5 %,城市化率只有10.64% 。因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想并没有实现。职业教育举办的不成功使黄炎培先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我们所希望(的),百分之七八十没有达到。’从而率先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决不能仅从职业学校,仅从教育界,甚至不能仅从农工商几个产业下功夫,而必须参与整个社会运动。”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开门办学,参加社会的活动,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联系。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黄炎培先生己经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密切关系,“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使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上海利功史渊源。
   黄炎培出生和生长在上海,而上海是中国近代引入西方商品最多并随之带来各种观念影响之地。1907年,黄炎培在家乡川沙(后改为上海浦东)创办浦东中学并任校长,这所学校以强调学以致用及聘请名师而著称,当时国内评价中学质量时有“北南开,南浦东”之称。他自己虽没什么产业,却最旱在此以近代方式开发家乡,联络实业界人士投资浦东修路办厂,虽因社会条件所制约而成就有限,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最旱的基础。
   追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我们发现,他与思想界的先驭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学说一脉相承。“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7-1535)是最旱重视生产劳动教育的政治家之一,在其所著《鸟托邦》(1516)中提出学校教育应使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大家都从小就学习农业,部分是在学校接受理论,部分是在城市附近的田地里实习。……’他主张每一个人至少应学习一种手工艺,以便选择职业或就业。莫尔的主张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促使史多的人关心教育改革问题,增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最旱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指出:“使功课劳作合一,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厂相联系,使他们合而为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教育、生产劳动以及社会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分析,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应建立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己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而发展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欧洲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这些思想界先驭重视生产劳动教育、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黄炎培家乡的上海,最先接触市场经济的各种观念,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铺就了适宜的上壤。而这些外在因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黄炎培的一生,代表着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振兴而不懈求索的曲折历程,也真正实践了他所信奉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参考文献
   [1]李向东职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2]王炳照、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3]杨金士.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史替——百年职业 教育回顾[f]l职业技术教育,200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