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国职业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

中国职业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

日期: 2010-9-4 16:09:51 浏览: 2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职业教育是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多层次的,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各种中级技术人才,以及受过职业训练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 经济结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611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2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有调查结果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不足70%,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在大中城市接受1000-1500元工资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使投入了大量教育资金的大学生及其家庭面临一个投入产出失衡的窘境。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95%左右,数千元月薪招聘技能型人才、学生入校就已被企业“预订”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又重返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以求一技之长。中等职业教育悄然成为社会的热点。经历了前几年的“乱并萧条着”,
   职业教育终于又焕发了生机。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代职业教育于18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它是在进行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了解生产过程、工艺原理和不断地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在这样情况下,用传统的手工业学徒制方式培训劳动力,已不适应生产的需求。于是,生产部门培训劳动力的任务就逐渐为专门的职业学校所代替,各国纷纷设立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教育广泛发展,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工业发达国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着重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了短期职业大学等,而且发展很快。现在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确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钦定学堂章程》。当时把实施职业教育的学堂叫实业学堂,分实业学堂为三级: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及高等实业学堂。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根据地的职业教育一直很重视。强调"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遭到很大破坏,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及教育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极不适应,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恶果。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政府特别强调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1982年统计,全国普通中学高中阶段在校学生64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3.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68万人,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在校学生70.4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 242.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7.4%。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四类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建国后在接管并改造旧中国的高级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技工学校也是在建国后学习苏联和技工教育的模式等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过改革和调整后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主要是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有些是在普通高中中附设的职业高中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以后被纳入到“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范畴,包括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函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类似,主要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50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总计有14000多所。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有着强劲的需求。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约占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依靠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是不行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及进城农民工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仅占18.3%,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正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存的局面,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还不能继续升学,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以上。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劳动者转岗、再就业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就业,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和支持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三大战略重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增长明显加快,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每年将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四个服务”,实施“四大工程”,即坚持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将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学生能获得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为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将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农村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促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规模、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为加强示范性院校建设,将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一支能够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80万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三、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任重道远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菲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学校与市场的结合、与企业的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结合等,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另投入增长远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随着中职近三年每年扩招100万的任务下,很多学校的资源并不能适应扩招的需要,相当一批学校校舍紧缺,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尤其是实验实训设备缺乏、陈旧,实训基地面积不足,工位不够,师资力量跟不上,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及外聘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都已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转。
   我是浙江交通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已工作了26年,我认为要培养优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必须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既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经有:A.培训,培训是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B.科研,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队伍,既增强了院校科研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C.“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到相关优秀企业及学校进修学习以及多与社会进行交流。“请进来”是指请进国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从面提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聘请优秀的有实际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执教。
   2.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6年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我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办学,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合作办学,从企业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实施培育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
   3.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投入高,实验器材,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学院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其它职业院校参与,共同组建教育集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校与校、校与企联合办学。
   4.打造品牌,发展内涵
   专业设置应贴近企业的需求;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应反映岗位需求;毕业生应是品行优秀、技能突出,适应企业需求;学校应主动服务、请进来、走出去,吸引市场目光,挖掘潜能,且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运行机制,合适的育人模式,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吸引企业。对于教学模式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应以行为导向教学为主导,理论与实操一体化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理论和实际的统一。结合生产实际注重抓细节教学,充分抓实操训练,让企业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来等。
   展望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务院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有职教战线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种种困难、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克服与解决。“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舞台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钦定学堂章程.1902-08-15.
   [2]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4]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2006.
   [5]信息时报,2007-12-02.
   [6]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2007-06-21.
   [7]有才网,2008-11-21.
   [8]张骞.新闻晚报,2009-01-23.
   [9]许廷山.关于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2009-02-26.

返回顶部